情系湘西:一对退休医生夫妇的医疗奉献故事
文/武吉蓉
我的家乡湖南湘西吉首是一座少数民族山城,建国七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外地人来到吉首学习工作,成家立业,扎根开花,他们把吉首当成了第二故乡。印象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吉首,外地人最多的地方是学校和医院,那时的外地人主要是帮助吉首提高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
我的公众号文章《此处心安是吾乡》发出来后,很多读者留言要我写写在湘西卫生系统工作的外地人。这期的随笔文章将给您讲述一对学医的夫妻,60年前从四川和江苏来到湘西州人民医院工作直到退休的故事。
▲2024年清明节,作者回吉首期间拜访湘西州人民医院退休医生杜国安、朱菊英夫妻
杜国安医生退休前是湘西州人民医院的牙科医生,他医术精湛,对病人和善,很多找他看过牙的患者都说他是一位医术高的好医生。
我认识杜医生有30多年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婆母从永州乡下来吉首给我们带小孩。婆母牙不好,一口牙基本坏掉了。我带她到州医院口腔科找杜医生看了后,杜医生建议把余下的几颗牙全部拔掉,配一副假牙。随后的两个月,我带婆母数次到医院口腔科杜医生那里拔牙做治疗。婆母说话难懂,但杜医生总是十分耐心地跟婆母交流,打消她的顾虑,尽量减少她治疗时的痛苦和不适。
治疗结束后配制假牙时,考虑我们的经济状况,杜医生为婆母挑选了一副价廉物美实用的假牙。婆母装了假牙后,吃饭方便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老家人都说媳妇对她好,舍得花钱,帮她配了一副实用的假牙。其实我清楚要是没有杜医生帮忙,在当时经济不宽裕的年代也是难以做到的。婆母一直感念杜医生为她解决了大问题,每次去永州看她,她都要提起,说有了这副牙,她什么都能吃,又多活了几十年。去年底去惠州给她老人家过米寿生日,她还说起要感谢杜医生。
今年清明节回家乡吉首期间,我专程去吉首老城区州医院宿舍拜访了杜医生。
杜医生的家住在5楼,很久没爬楼的我上到5楼,已是气喘吁吁,在门口站了好一会儿才敲门。杜医生给我开了门,招呼我进屋到客厅坐下,他夫人朱医生也过来跟我打招呼。有很多年没有见过杜医生了,记得我调长沙工作前还找他看过牙,他那时候快70岁了,州医院返聘他在口腔科看门诊。
朱医生说,杜医生耳背,跟人交流有些困难了,我想要问什么,由她来传话。
回吉首的前几天,我把要问的一些情况在微信里发给他儿子了。杜医生把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写在了一张纸上,我坐定后,他拿起这张纸念了起来。
听他一本正经地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及对吉首的印象,我想把气氛搞得轻松些,就问了他一句:“杜医生,您是哪时候认识我哥的?”
因为我家就住在老城区州医院旁边的西门垅,我们西门垅伢儿跟州医院的职工子弟很多都是发小同学,对他们当医生的父母也比较熟悉。我知道我哥有一些州医院的熟人朋友,杜医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朱医生贴在杜医生耳边把这话告知他后,他来劲了,笑着说:“算下来,我认识你哥有半个多世纪了。那时候的你哥还是个半大的小子,牵着一条白狗,常去对门河的菜地,我喜欢逗他的狗,就跟他熟悉了,夏天我们在河里洗澡常碰到,还一起钓过鱼。
1970年初你哥下农村去太平当知青,回来碰到也打招呼。后来你哥招到县工程公司学木工,曾经给我家做了一个挂蚊帐的架子。有次我托人到修铁路的工地买了些废料做柴火,你哥来我家玩耍看到后,说里面有几块硬木,可以做刨子,当柴火烧可惜了,他拿了几块做家具的杉木料过来换走了这几块硬木。”
令杜医生没想到的是,20年后,这位朴实无华的小木匠担任了湘西州的州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当了省政协委员,从长沙参加完省政协会坐火车回吉首,已是州领导的你哥带人清早到火车站迎接我们省政协委员,还帮我提行李,没有一点官架子,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杜医生夫妻都是外地人,来湘西吉首工作时,杜医生26岁,朱医生19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如今,他们已在吉首这座小山城工作生活了60来年,儿女在吉首出生长大工作,4个孙辈也在吉首出生,他们已经完全融入这座少数民族山城人的生活,他们把吉首当成了第二故乡。
今年87岁的杜国安医生是四川省眉山县人,1963年7月从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现在的华西医科大学)毕业,9月被分配到湘西州人民医院工作,2000年63岁时办了退休手续,后州医院返聘他,工作到2007年底70岁正式退休。
杜医生1963年分来州医院时,当时只有五官科,没有口腔科,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的他没看到科里有任何开展口腔医疗的设备。后来医院派他去上海采买口腔医疗器材,建立了口腔科,随后他当了37年的口腔科主任,见证了州医院口腔科的发展。
“州医院口腔科从无到有,从开始只有他一个牙医,到现在拥有25个牙科专业医护人员,其中3个主任医师、3个副主任医师、5个主治医师,能够开展各种口腔病的诊治。吉首地区牙科诊所的医生及湘西各县市口腔科医生基本都是州医院口腔科培养的,口腔科是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医学院口腔专业学生的实习培养基地。”
“杜医生,您给我讲讲您治疗过的病人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故事吧。”
杜医生看了我写在纸上的这句话,陷入了沉思中。他缓缓地讲述起来:“那年桑植县人民医院转来一个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内科不肯收治,就住在了口腔科病房。这个病发作时很疼,病人疼得呼天抢地,喊叫声连楼下内科病房都听得见。我给他用无水酒精注射,没几日,就止住了疼,很快就痊愈出院了,后来他还专门寄来了感谢信。
有一年夏天,吉首寨阳乡送来一个被毒蛇咬伤的病人,蛇毒在他的体内引起了溶血反应,口腔一直在流血。因外科不肯收治,院里安排病人住在口腔科病房。后来我用蛇药给他治疗,止住了血,痊愈后说要赶回去搞双抢,出院手续都没办,可能是家庭经济困难吧。
泸溪县粮食局有个姓刘的病人,口腔颌面部长了肿瘤,来州医院看病。我同外科医生一起给他做了下颌骨切除再造手术,预后良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做的手术,我退休后返聘在口腔科看门诊时,他还来找我看牙,我在他新长出的下颌骨上给他镶了假牙。
四零五队有个钻井工人,1974年在泸溪野外作业时面部受重伤,颌骨被打飞了,人当时就昏迷了。送到泸溪县医院,县医院抢救有困难,向州医院请援,州医院派我出诊泸溪县医院参与抢救。我先把病人的血止住,再填塞后清创缝合,把他救过来了,面容也恢复了。
我做过很多颌骨切除手术,也给许多先天性兔唇的小孩子做过修补手术,孩子的父母非常感激。当医生几十年,最深刻的印象是为病人解除痛苦和挽救生命后的欣慰,在为病人治疗过程中,自己的医术得到精进,也积累了临床经验,丰富了自己的医疗知识。”
杜医生担任过几届省口腔学会的委员,学术论文在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上交流。
1994年他晋升为口腔科主任医师(正教授)。他说当年一起毕业的有5个同学分到湖南,只有他一人分到湘西。别人说湘西有土匪不敢来,他来了并且扎根了下来,后来也只有他一人考得了主任医师,其他人都先后离开了湖南。
我问杜医生获奖的一些情况。杜医生说,当过先进工作者,但比不上老伴,老伴担任手术室护士长20多年,获得荣誉比他要多,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数次获记功奖励。
杜医生进房端出了一个放荣誉证书的盒子,的确,大部分都是朱医生的荣誉证书。
杜医生的夫人朱菊英护师今年80岁,她是江苏无锡人,从无锡卫校护理专业毕业,1963年11月分配到湘西州人民医院工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担任过州医院手术室的护士长20来年,1999年退休。
60年前,学了医学专业知识的青年杜国安和朱菊英来到湖南湘西吉首,进入州人民医院工作。当时的州医院职工不到两百人,他们现在还记得自己的工资号,杜国安是162号,朱菊英是186号。
朱医生说,他们开始都分在五官科上班,她看到杜医生对工作非常负责,有次送来了昏迷的病人,杜医生不怕脏,口对口地对病人施行人工呼吸;他白天看门诊,晚上还要到病房值班,非常辛苦,也非常敬业。20岁的她爱上了高大帅气的杜医生,两个来自四川和江苏的年轻人在吉首这座小山城走到了一起。
▲1966年,两个学医的外地青年在吉首这座小山城安下了家。6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儿女在这座小城长大成家,他们也有了4个孙辈。
儿女出生后,杜医生把母亲接到吉首帮忙照看孩子。
“那些年医院人手少,大家的工作都非常忙,过年就在食堂买点菜吃,吃完年夜饭了还要去病房值班,把春节假让给离家远的同事。后来我到了手术室上班,手术室只有6、7个护士,加班是常态,半夜有急诊病人送来动手术,我们还要上通宵班。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手术室没有空调,冬天取暖靠烧木炭,每年冬季到来前要提前备好木炭,我们还去背过木炭。
结婚后我有16年没回过老家无锡。我们一起分来湘西的有7个护士,开始父母亲不同意我去湖南湘西那么远的地方。八十年代初有老家亲戚帮联系无锡的医院调回去,省城长沙的大医院也要调我们。院领导说我们两人都是医院的骨干,做工作要我们留下来。”
的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州医院很多医学骨干都调到了广州、长沙的大医院工作。
我注意到,朱医生背很驼,背几乎弯曲了。她说是她的骨质疏松症比较严重。我想,这与她在医院手术室20年高强度的工作不无关系,有时,一台手术好几个小时甚至十来个小时,她作为护士长,都得守在旁边。
朱菊英护师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护理工作36年,曾经出席了湘西州卫生系统先进代表大会,获得过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湘西州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州内唯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现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功能辐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20多个县市,覆盖各族群众770万余人。
说起州医院的发展,杜医生很是自豪:“州医院从当年简单几个科室发展为分科齐全,业务技术精湛的多学科三甲医院,院职工有将近3000人了,床位也有3000张。能够解决很多疑难杂症,开颅手术过去是禁区,现在都能够做,病人转院外送的很少了。当然,医院要是没有搬迁到乾州新区是不可能发展这么快的。”
杜医生告诉我:“20多年前,州医院准备买将要搬到乾州新区的老市政府院子扩建,当时已开始谈价。时任州长的你哥建议要搬就搬到乾州去,说老城区发展空间有限。当时乾州新区还没有建起来,院领导不敢轻易做决定,征求全院职工意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同意,认为老城区生活方便些。后来经过反复做工作,州里也全力支持医院搬迁。要是当年不搬迁,现在哪能有3000张床位的规模。”
州医院经过10来年的建设,2011年底正式搬到乾州新区。现医院占地492亩,搬迁运行以来,实现了扩容提质增效,近年来,门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台次等主要业务运行指标同比均保持15%以上的增长。
州医院70余年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像杜国安医生朱菊英护师这样的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毕生奉献。作为湘西吉首人,我会记住他们为我的家乡缺医少药年代付出的艰辛和做出的贡献,吉首山城人不会忘记他们,湘西人民要感谢他们。
我把这篇文章发给在州医院医务科工作过的梦兰姐,她看后留言:“州医院有很多这样一辈子扎根湘西,默默为湘西人民的健康付出毕生心血的外地医护精英,你向读者讲述他们的故事,为他们的默默付出讴歌,我替他们谢谢你!”
祝杜医生朱医生健康长寿,在他们的第二故乡美丽的山城吉首安享晚年。
责编:沅水•昊境
作者简介:武吉蓉,女,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文理学院客座教授。曾任吉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吉首市一中校长、长沙市财政局资产评估管理中心主任、长沙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爱好写作,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500余篇,曾获第八届湖南新闻奖和全国高中校长征文大赛特等奖。个人公众号《蓉姐随笔》用平实的语言,写熟悉的故事,点击量达50余万人次,多篇随笔被《新湖南》《学习强国》《今日头条》《新湘评论》《湖南社科报》《团结报》《微湘西》等媒体转载,文章总阅读量逾百万,2021年3月出版随笔集《一生好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