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乡愁
那是一次朋友聚会,在他乡的餐桌上,看着那一碗飘着豆香银丝般的豆芽,我立即想起家乡那一碗能引起乡愁的、充满温情的、妈妈做的豆芽菜。
记得小时候,特别是到了三荒五月,母亲常为一家人吃菜发愁。那时奶奶就会提醒说,去萌点豆芽咯。是呀,那年月,家里会种豆子。村里的田埂上,菜畦旁,稻田的路边,到处都会种满豆子。秋收后,家家都收藏好,用来磨豆腐和萌豆芽做菜吃。豆子萌豆芽很划算,一斤豆子可以萌几斤豆芽,它可以长很长(cháng)。萌豆芽也比较方便:先将豆子泡发一个晚上,然后装入木桶内,上面扎一把稻草围成一圈,盖住黄豆,每天浇一次水,冷天浇温水,天热就浇冷水,一般五天后就可开吃了,上边的拔了吃了,下边的又会长起来,像聚宝盆一样,可以拔几次吃。
妈妈炒的豆芽可好吃了。先把油烧热,然后把洗干净的豆芽倒入锅中,随着锅铲的轻轻翻动,豆芽在热油中欢快地跳跃,发出“滋滋”的响声,那是食材与火候的完美融合。接着就放入蒜末姜片,瞬间厨房里弥漫开了一股诱人的香气,那是家乡的味道,是爱的气息。豆芽在锅中逐渐变得柔软,却不失爽脆,出锅前,撒上一把葱花,与豆芽相映成趣,为这道菜增添了几分色彩与风味。一盘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豆芽菜便呈现在我们小孩面前。我夹起一筷子送入口中,那一刻,豆芽的爽脆与调料的醇厚在舌尖中交织,那清新的豆香,恰到好处的咸鲜,让我瞬间沉醉其中......一旁的弟弟看到我吃得这么有味,立即用小手抓起一把往嘴里送......其吃相实不文雅,但也充分体现了此菜的诱惑力。
此刻我想,乡愁,既是那老屋上飘过的一缕缕充满温情的炊烟,更是妈妈炒的一碗碗醉人的美味。
爸爸特别喜欢吃妈妈炒的豆芽菜下酒。爸爸长年劳累,养家糊口,十分艰辛,没有什么爱好,就是喜欢喝点自家酿的美酒,解解乏。那时家里也买不起好菜,天天萝卜青菜也腻了,有豌豆芽下酒爸爸就高兴极了。曾几何时,为了给爸爸多弄些豆子做下酒菜,每年秋收割豆子时,生产队的农田种植大片豆子,我们就会跟在割豆的农民伯伯的后边,捡拾掉在地上的豆荚,像“夏收”捡稻穗一样,捡回家再从壳里剥出豆来,炒上一碗用来当下酒下饭,在那时是属于上等菜了。我们读书那会儿,曾要求母亲炒一碗给我们带菜,但炒了一次就不肯了,说要留给日后萌豆芽和做豆腐,她艰苦惯了,节约惯了。
妈妈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那时家里穷缺吃,人长得瘦,像根豆芽似的,人家就给她取小名“豆芽儿”。后来长大了,随着生活的逐渐改善,就出落得成了个漂亮的大姑娘,别人就不叫她小名了。她萌豆芽还确有一套:先把豆子用簸箕摊开,挑掉那些烂豆子,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再装入木桶,用稻草盖住,接着是浇水和养护。她萌出的豆芽,长势比别人好,从来不会烂,因为烂了有臭味,还不会长蓬须根,若长了蓬须,影响美观,也不好吃,又显老。这主要是调节温度及让它透气。热了要降温,冷了要浇温水升温,但不能温度太高,一般30℃左右,不烫手刚好,碰到冬季晚上太冷,妈妈还会把豆芽桶放在炒菜的大锅里,让其保温。六月天,气温高些,母亲就不用木桶萌豆芽,而是用沙土。从外面挑含沙多的土回来,而后铺在廊檐下,撒上泡好的豆子,按时浇水,三天后就可吃。母亲还将萌豆芽的方法教给嫂子。
在我的家乡,过年家家萌豆芽。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素不吃荤,豆芽是不可少的。一般是吃四道菜(有的家人多就吃六道菜)。四道菜都有说法:第一道是青菜,寓意“请财”;第二道是芋头,用小的芋头,圆圆的,不切开煮,称“元宝”寓意今多赚“元宝”;第三道是豆腐,寓意“富贵”;第四道就是“豆芽”,因豆芽长长(cháng)长高,寓意生活“步步高”。记得过年写春联时,母亲就交代我在她萌豆芽的木桶上用红纸写上几个字,起初不知写什么,就用笔在纸上画了一簇长得很高的豆芽,有长有短,形成步步高的气势。妈妈看了也很高兴。后来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家豆芽店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长长长长长长长”,(读音是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联是“行行行行行行行”,(读音是“háng xíng háng xíng háng háng xíng”)。上下联意思是:豆芽越长越长(cháng),做生意行行( háng háng)能行(xíng)。第二年,我就把“长长长长长长长”这几字写在了萌豆芽的木桶上,还告诉妈妈,这七个字念“常涨常涨常常涨”,妈妈听了,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百姓喜欢吃豆芽还有一段不寻常的传说。先前听我奶奶讲过,据说乾隆爷下江南时来到山东曲阜祭孔,当地官府以美酒佳肴招待他时,上了七道菜,都不符合乾隆爷的口味。对于第八道菜,后厨也着急了,此时刚好看见一农妇送来的鲜嫩豆芽,立即抓起一把就放锅里炒,并添上几根香葱,撒上一点料酒,不时一盘素炒豆芽端上来了,乾隆爷见着这白白嫩嫩的,还飘着一股香气,下意识夹起吃了两口,感觉清脆可口,食欲大开。不一会儿,一大盘豆芽就吃了个精光,连称“好吃好吃!”此后,民间便传下来办酒席最后一道菜都是炒豆芽。记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乡农村办酒席就有这道菜。
如今,每当我在市场上看到农妇卖新鲜的豆芽,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段美好的时光。一碗豆芽菜,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家乡菜,它更是一份难忘的乡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承载着深深的母爱,也是一份我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让我在忙碌与喧嚣之中找到一份宁静与满足,在品味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