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的恶语,终将付出成长的代价
微信群里的恶语,终将付出成长的代价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某中学六名中学生因在微信群中恶意辱骂同学,被法院判决书面道歉并赔偿6000元维权费用。这起案件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中学生辱骂同学被判道歉赔6000元#登上热搜榜首,网友纷纷称赞判决"彰显法治温度"。
从"品茶大会"到法庭对质:一场校园暴力的法律突围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个名为"品茶大会"的微信群。群主小辛及其舍友以"绿茶""睡觉打呼像猪"等侮辱性语言攻击同学小文,甚至制作丑化其形象的表情包。这个11人的"半封闭"群聊,成了集体宣泄恶意的温床。当小文偶然发现群内铺天盖地的辱骂时,她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维权之路:先向学校举报,在获得严重警告处分后,仍坚持通过法律途径追责。
法院审理认为,六名被告在微信群内互相附和、起哄,构成系统性、持续性的名誉权侵害。值得注意的是,判决并未因被告未成年而降低惩处力度,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要求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这一裁决传递出明确信号:未成年人身份不是违法行为的"护身符",网络空间的恶意同样需要付出代价。
法律边界与教育反思:一堂价值6000元的法治课
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尹玉律师指出,网络玩笑与侵权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以贬损他人为目的并造成社会评价降低"。本案中,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辱骂、丑化表情包制作,已超越同学间正常调侃范畴。法院在判决书中特别强调"同学本应团结互助"的校园伦理,将道德规训与法律惩戒有机统一。
案件暴露出三个亟待补位的教育环节:其一,部分青少年对网络言论的杀伤力缺乏认知,误以为"私密群聊"等同法外之地;其二,受害者维权意识不足,多数人面对网络暴力选择隐忍;其三,家校联动机制存在盲区,学校处分后未能有效阻断侵权行为的持续伤害。正如中国互联网协会王斌秘书长所言,法治教育需从"知道法律"升级为"会用法律",教会学生如何固定聊天记录、通过平台投诉等具体救济手段。
构建防护网:从个案到机制的启示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在于其触碰了校园治理的深层痛点。数据显示,我国74.8%的青少年遭遇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但选择法律途径维权的不足3%。判决书中的6000元赔偿,不仅是对个体的救济,更是对社会的一次警示:网络欺凌的成本,远比想象中沉重。
建立"预防-干预-惩戒"的全链条机制势在必行。家庭层面,父母需关注子女网络社交动态,及时纠正偏差行为;学校层面,应将模拟法庭、案例研讨纳入德育课程,让法治理念具象化;社会层面,社交平台可研发"欺凌话术识别系统",对"绿茶""癞皮狗"等高频侮辱性词汇触发预警。正如网友所言:"这次判决像一剂疫苗,既治愈了受害者,也预防了更多欺凌的发生。"
当法官的法槌落下,六名被告写下的不仅是道歉信,更是一份成长的代价清单。此案昭示着: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法律既是一把丈量言行边界的标尺,也是一盏照亮少年前路的明灯。唯有让每个孩子都懂得"键下有责",才能真正构筑起清朗的网络空间。 #AI创作大赛# #笨鸟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