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研学记
江西省气象学会,殷建敏
近日,江西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方朝阳教授组织他的大三本科生和部分硕士生去鄱阳湖开展一天的研学,本课程是国家一流社会实践课,是国家级的课程。受方教授之邀,我和江西省生态学会秘书长戴年华研究员有幸陪同前往。
7:30,我们准时到达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师生共计30余人,共乘一辆大巴车,浩浩荡荡向永修县吴城镇出发。吴城镇地处鄱阳湖西岸的赣江、修河交汇处,东隔鄱阳湖与都昌县相望。它是江西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自古就有“洪都门户”之称,是永修旅游金三角之一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是赣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A类候鸟保护区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首个“中国候鸟小镇”称号。
一路上,戴秘书长自告奋勇当导游,拿着大巴车上的话筒,兴致勃勃地给同学们讲解鄱阳湖一年四季的水文特点、湖草生长,鱼类、鸟类与湖泊湿地生态,长江十年禁止捕鱼的成效、江豚与候鸟保护的措施等有关知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问,师生互动,气氛热烈。
一个半小时车程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们首先到达并经过鄱阳湖著名的“最美水上公路”,它长度有5.05公里,在丰水期,吴城镇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孤岛,出行靠船渡,只有到枯水期,汽车才能穿过干涸的湖底公路直达古镇。在水上公路的西侧就是鄱阳湖的大湖池,此时正是枯水期,大湖池水落滩出,形成了广袤的湿地草洲,绿油油的草海非常壮观漂亮,也给丰水期鱼类繁衍和冬季候鸟提供了良好生境,同学们兴奋地下车拍照打卡。

下一站我们到达常湖池观鸟点,位于吴城镇丁山村,濒临赣江西支入湖口,是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重要候鸟越冬地,以珍稀濒危鸟类种类多、数量大著称。
接着同学们参观游览了排工巷。清朝时期,湘、鄂、赣三省木材在吴城集散,每年从吴城水路运输出去的木材达百万立方米,排工达千人,可谓“见排不见水,见船不见湖”。排工巷也是因排工们喊号劳作而得名。
上午最后一站为由原望亭改建而成的望湖楼。它始建于晋代,坐落在吴城镇的鄱阳湖岸边,修河和赣江在此汇入湖中。原望湖亭还与历史上的鄱阳湖大战有关,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的地点之一。当地也称“望夫亭”,流传着与陈友谅有关的凄美传说。历史上,望湖亭见证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留下了众多名篇佳句。
戴年华秘书长带同学们参观游览的同时,我陪方朝阳教授在镇上找了一家规模最大的饭店,预定了四桌饭菜,点了当地特色菜。中午时分,师生们共进午餐,八人一桌,享受着美味佳肴。
午饭后稍作休息,同学们建议渡过赣江西支,去鄱阳湖正中间的松门山考察。大家来到轮渡口,却被告知渡船装载不了大巴车。无奈,只能把师生用轮渡送过赣江,枯水期的湖中间是一望无边的大沙漠,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在附近步行考察,领略鄱阳湖的季节变化,然后坐渡船返回吴城镇。

上岸后,时间尚早。受方教授委托,我电话联系鄱阳湖国家级保护区吴城保护站副站长王小龙,请求参观他们的科普基地,他愉快地答应了。一会儿功夫,我们一行到达“中国好人王小龙工作室”,王小龙亲自带领同学们来到吴城站“学习强国”鄱阳湖科普基地,进一步探寻湿地秘密。他采用放映鄱阳湖数字沙盘,候鸟、江豚活体标本展示与讲解等互动交流方式,寓教于乐,让同学们深刻了解湿地形成、生物多样性、候鸟迁徙及保护等科学知识。在科普基地自然课堂上,氛围格外活跃,王小龙认真聆听着同学们提出的疑惑并耐心解答。参观结束后,师生们与“中国好人”王小龙合影留念。



返程路上,师生们顺路参观了吉安会馆和朱市湖观鸟点。
吉安会馆位于吴城镇中心,始建于宋朝年间,建筑非常高大,占地一亩。会馆古香古色,屋梁、门窗无不精雕细凿。吉安会馆是吉安商人汇集的地方,为当年商业往来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场所。

朱市湖,位于吴城镇西同兴村和平山脚下,滨临修河西南边,总面积3000 余亩。湖内动植物种类丰富,鱼虾众多,水草繁茂。每年到这里栖息觅食的候鸟种类众多,总数量维持在2万只左右。
17:30,满载师生的大巴车顺利返回学校,方教授在车上将同学们分三个小组,分别布置了撰写考察报告的作业。由于同学们均为第一次来鄱阳湖,大家一路上显得特别兴奋快乐,感觉收获满满,圆满完成了鄱阳湖研学的教学任务。
2025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