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非遗“五在”工程 厚植非遗传承土壤

实施非遗“五在”工程 厚植非遗传承土壤
关于在九江市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和洋街等景区景点、博物馆、校园、商场和社区广泛开发非遗工坊的建议
作者为省“四个100”之非遗导师 范昭玲
什么是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些遗产世代相传,并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演进,为社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非遗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
非遗有六个特点:非物质性、民间性、集体性、传承性、活态性和地域代表性。非遗的地域代表性是我们最容易看到却又最容易忽视的重要文化特征。谁也不能凭空创造出一种地域文化。就好像“秦始皇可以统一文字,却不能统一方言”一样,地域性是无法刻意追求的,地域性又是无法抗拒的;地域性是一个地方文化的 DNA。于是文化的地域性,就成了各个地方之“宝”。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对地域的文化标识性的要求愈来愈强。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风俗,忽然都有了某种文化“魅力”,从历史深处一下子走到文旅前台,成了地方的一种资源,一种自豪,一种标志。通过将非遗的地域基因,转化为体验设计力、产品创新力、情感连接力,景区景点不仅能跳出同质化竞争,更能构建“文化-经济-社区”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关键在于拒绝简单移植其他地方非遗,而是深挖本土文化脉络,让每个非遗工坊都成为“地方精神的实体注解”。
据不完全统计,九江市拥有40余个旅游景区,以及大量特色文化景点。限于篇幅和叙事,本文仅用九江市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和九江洋街,以及九江市关于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研究,诸如其他景区景点、博物馆、校园、商场和社区,在这里,不复一一赘述。
一、九江市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和洋街的不足之处:
A、九江市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
1、建筑风貌混杂:部分历史建筑(如民国时期骑楼)因年久失修或不当改造,与现代商铺混杂,传统街巷肌理被破坏;
2、文化符号弱化:街区虽承载九江码头文化、商帮文化记忆,但缺乏系统性展示,历史标识、故事解说不足,游客难以感知文化内涵;
3、商业业态低效同质化:以低端服装店、小商品零售为主,缺乏特色品牌和体验式消费场景,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
4、夜间经济缺位:夜间灯光设计单调,餐饮、娱乐配套不足,街区活力随日落骤减;
5、文旅融合深度不足:文化资源闲置,街区内的老字号、非遗市集、民俗表演、历史遗迹等,未充分转化为文旅产品。
B、九江洋街:
1、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不足:建筑修缮滞后,部分历史建筑仅停留在“外观修复”层面,内部功能未充分活化,缺乏与当代生活的连接;
2、文化挖掘浅层化,对租界历史、商贸文化、中西交融故事的挖掘不足,缺乏系统性展陈和沉浸式体验设计;
3、业态低端化与吸引力不足:商业同质化严重,以低端餐饮、小商品零售为主,缺乏特色文创、精品民宿、文化体验等新业态;
4:品牌缺失:缺乏知名文旅IP或标志性项目,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转化率低;
5、夜间经济薄弱:夜间灯光、活动策划不足,未能形成全天候吸引力;
6、专业运营缺位:缺乏市场化运营团队,宣传推广力度不足,与周边景点联动性差。
二、九江市关于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
1、传承人老龄化与后继乏人: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兴趣不足,传承链条面临断裂风险。究其原因,传统技艺学习周期长、经济效益低,难以吸引年轻人;缺乏系统的传承激励机制,导致“人走艺绝”现象;
2、保护措施碎片化,缺乏系统性:非遗保护多依赖短期项目或节庆活动(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览),缺乏长期规划与整体性保护机制。究其原因:部分项目仅停留在名录申报层面,未能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不同部门(文化、旅游、教育)协同不足,资源整合效率低;
3、资金与资源投入不足:非遗保护资金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社会资本参与度低,部分项目因资金短缺难以开展创新或推广。举例:传统戏曲类非遗(如星子西河戏,湖口青阳腔、永修丫丫戏等)因演出机会少、经费不足,生存空间被挤压;
4、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滞后:对非遗的数字化记录(如影像、数据库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活态传播。究其短板:缺乏线上展示平台,年轻群体接触非遗的渠道有限,难以形成“破圈”效应;
5、过度商业化与原生性破坏:部分非遗项目(如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为迎合旅游市场需求,被简化为“表演秀”,失去原有文化内涵。举例:某些非遗技艺被批量生产为低质旅游商品,削弱了其工艺独特性与文化价值;
6、民众认知与参与度不足:本地居民对非遗的认同感较弱,尤其是年轻群体,认为非遗“过时”“与生活无关”。究其原因,宣传方式单一(如展板展示、讲座),缺乏沉浸式体验活动;非遗教育未有效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7、区域联动与品牌化不足:九江非遗资源与周边城市(如景德镇、安庆)的文化协同开发不足,未能形成区域文化品牌合力。举例:青阳腔作为赣皖交界地带的戏曲遗产,未与黄梅戏等联动推广,错失跨区域文化IP打造机会。
为此建议:
1、实施非遗“五在”工程:将非遗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这种短期项目或节庆活动(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览),提升到新阶段,实现非遗在景区、在博物馆、在学校、在商场、在社区等“五在工程”,从而厚植非遗传承土壤;
2、强化参与感:开发非遗工坊+手工体验,将非遗从展览柜,搬到操作台,形成体验+研学+文创的闭环,让非遗文化更贴近大众,不仅仅是展示,而是让参与者能亲手体验,从而增加参与感和兴趣,进而促进非遗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销售;
3、和年轻人对话的平台:非遗工坊通过文创开发、跨界合作等形式,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工艺品。体验、研学、文创,三个环节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体验,吸引参与者研学,深化参与者的了解;文创产品,是让参与者们既带走纪念品,同时也可能带来二次传播或者销售;
4、非遗点亮老街区:让非遗工坊点亮九江市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点亮九江洋街;让非遗工坊为这些老建筑注入生命,让老建筑为非遗工坊创造“活化”生态。在九江市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和九江洋街广泛开发非遗工坊。让这些非遗工坊集展示、展销、体验、传承、交流和培训等功能为一体,政府以资金补助的方式,对其进行扶持,在场地租金上给予优惠,并做好相应配套。非遗企业、非遗大师则履行传承和创新等方面的承诺;
5、把聚集化作为非遗工坊未来发展方向:将九江市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和洋街的多处建筑物打造为浔阳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地,并建设为区域性的非遗工坊聚集区,产生聚集效应。它既可以留下浔阳最美的一面,也留下我们每个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