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故园的兄弟小聚

2025-04-24 22:21 阅读
南昌熊明(真寂)

文/南昌熊明

故园,离我很远,远在天边。亲人,离我很近,近在眼前。

且说乙巳暮春,南昌雨停转阴,堂弟来电相邀:“晚上来坐坐。就那些堂兄弟。”。我当即回信云:“天晴就好,我骑电动车去。大概率是要去的,非常想念手足同胞。人生最后,只剩下至亲骨肉了,其他都是虚的!”

宅家日久,我越发的不愿外出,更不愿意见一些场面上的人,浪费时间,毫无意义。此番堂弟相邀,我却游兴陡增,忽如年少时呼朋引伴同邻村孩童玩游戏一般,欣然前往。

召集人华老弟自然是早就在酒店里候着,老弟嫂亦在。老弟嫂关切地问起我的近况,问我愿不愿意去某地教学。她自是一片好意,却很令我为难。我素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崇尚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如果登台讲学,岂不是等同于架在火上炙烤?

犹记得沈从文先生当年首登讲堂,紧张得话也说不出来。他呆呆地站了10几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仓皇之下仅用10分钟就把一节课的备课内容,竹筒倒豆子一般全讲完了。他极度窘迫,只好无可奈何的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沈从文满腹锦绣,尚且紧张如斯,张口难言。何况吾辈?岂不要被台下听众轰下台去?

当年沈从文先生首秀,学生虽很有修养的隐忍着,却也同样议论纷纷,甚至告到校长胡适先生那里去了。幸亏胡适先生大肚能容,他胡笑着宽慰前来说事者:“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正是有了胡适的包容与呵护,沈从文才能在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成大家的。而今的人还能有旧时学者的那种包容心吗?呵呵!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宅家独享清净吧。不过,我虽无意出山,但老弟嫂的一片赤诚我却是心领的。亲不亲,故乡人,真实不虚!

稍后,果然另外七八个堂弟接踵而来,他们的父辈有的是幼时相熟的,有的却只闻其名,似乎未曾见过。当然,即便见过面,那也是我3到6岁之间,脑海里根本没有印象啊!惭愧!

我们这些堂兄弟,还没有出五服,说起来就是一家人。虽然我和这几位兄弟平素里几乎没有联络,有的只见过一回面,有的还是初次相识,但我们有家族血脉相连,有天然的手足亲情,故而见面伊始,并不陌生,更无隔阂,好比故人相见,气氛热烈而融洽。兄弟们团坐一桌,开怀畅饮,共话亲情。我虽不喝酒,但能看着眼前的兄弟们因敬酒而嬉闹,喧哗叱咤,却也是一种莫大的福气。

这些兄弟们只是我本房同胞中恒河沙数中的几个代表,尚有不知几多人不曾联络,幸亏有华老弟能够劳神费心,召集我等小聚,否则,我恐怕一直也无缘同这些兄弟们团聚的。

座中有老弟来自狗颈里。问及他的父亲七叔可好,始知老人家已经于去岁作古。我心下惨然,不胜感伤。当年,我一家人寄寓鄱阳湖荒原,多蒙七叔照顾有加,遮风挡雨,仗义扶持。如今,斯人已逝,我却不得音讯,不曾到得七叔灵前一拜!惭愧!惭愧!

说起死亡的话题,真是令人唏嘘。更有邻村几个苦人儿的结局惨不忍睹。战天斗地,劳苦一生,子孙满堂,寿终正寝却无人知晓,上演着张爱玲结局的翻版,只教人一声长叹!

尝见文化学者陈老先生微信圈上倡导亲情文化,记得我曾经留言抬杠,谈当下青年人流行断亲,老年人结局悲凉诸现象,却不曾想到过聚族而居的农村里也开始上演张爱玲同样的结局故事了。张爱玲孑然一身,寂寞死去无人知晓,尚能理解。而今人死后无人知晓,却是身边儿孙满堂的哦,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些儿孙要来何用?!倒是曼殊说得对:寂寞死生无人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时代飞速前进,人间世情亲情日渐单薄,鼓起了荷包,虚空了精神,这该如何是好?人生的意义何在?

前程渺渺茫茫,世事不可估量。凡事顺其自然,吃好喝好睡好!活在当下,惜缘惜福!感恩堂兄弟的小聚,带给我一种亲情的享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不过,我和堂兄弟们小聚,却没有互加····微信,大家随缘而安,了无牵挂,真是妙极了,期待下回的缘聚!

南昌风尚志:理性冷静 有温度 有锐度

承接写私人传记、家庭小史。人世风景,前尘影事,都已成渔樵闲话,饭后谈资。

我写人物,摒弃假大空,拒绝千人一面。讲究直见性命,倾听肺腑之言,畅谈生命体验,还原人世间那年那月各色人等的任侠使气血泪情仇……还原一个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鲜活的生命个体!

有故事的朋友,如果您也想向南昌熊明老师倾诉,不妨私信南昌熊明老师,南昌熊明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倾听。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南昌熊明,号泥巴道人、真寂。作家。独立文化观察家。书法研究者。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