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四合院冠名

2025-05-05 18:12 阅读
岁月留痕

   给四合院冠名
       (散文)
         邓晓明
  癸卯初冬,接董女士电话:“叔叔,您好!我去拜访您,才知道叔叔已经回老家了,我想请您帮个忙,给我新落成的四合院取个名字,拜托了!”
   我颇感意外,连忙说:“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和信任,可我从没有给别人的宅院冠过名呀,加上本人才疏学浅,恐怕难如您所愿,最好还是另请高明吧!”
   董女士紧接着说:“叔叔,我经常拜读您的诗文,收益非浅。您在朋友圈里曾发过,给老宅冠名怀仁堂,觉得很有文化品位。我接触文化人不多,只有劳驾您了。”
   话到这份上,我无话可答了,只有硬着头皮应承下来,谁叫我平日里,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放到网上去炫耀一番呢。
   给老宅冠名“怀仁堂”,其实是我一时心血来潮所为。老家南昌郡城,有一座老宅子,是我爷爷九桶公一百多年前建造的,占地四百多平,院里有一幢中式木屋,还有一排杂货间,主要是放农具和牛栏。解放初期,爷爷奶奶相继过世,父亲出外以教书谋生,临行时跟大伯谈妥了,所有家业全部给大伯家。
   几年前,大伯家的大哥二哥,主动提出来:爷爷留下来的财产,传到我们这一代了,应该四兄弟共同拥有。我和仁贵弟,则以父命不可违,谢绝了两位兄长的好意。二哥则直接找到我父亲,当面陈情:“爷爷留下的祖业,应当四个孙子共享共担,才有利于老宅子长久维护,才有利于家族基业兴旺发达,才有利于子孙后代永远和睦共处”。我父亲见晚辈们互谦互让、情真意切,颇为感动,就改变了原来的决定。
   老屋经过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岁月冰霜,这幢五列四间加拖铺的中式木结构建筑,屋柱已经东倒西歪,有的已经被白蚁蛀空了。用黄泥和石灰粉饰的墙面,也斑驳陆离,千疮百孔了。
   今年秋天,四兄弟商议,共同出资,对老屋进行维修。由于大哥、二哥年岁已高,弟弟又远在海南,商定由我负责申办相关手续,制订整修方案,与侄儿们一起组织实施。
   这段时间,拜读我父亲主修的《郡城邓氏家史》,知晓郡城始祖叔鑛公所生六子:浩(号古涧)、瀚(号古山)、端(号古巖)、庄(号古陵)、严(号古峰)、肃(号古崖)。六兄弟精诚团结,互敬互爱,共建“六古塔”,千百年来,在邓氏后裔中传为佳话。
   清朝开始,江西邓氏后裔在南昌集会,商定统一邓氏字派。郡城邓氏家族启用字派为:“翘瞻万里国,咸沐九重纶;必仰朝廷觐,方知天子尊;原清昭基秀,纬耀定星衡;愿作贞松寿,永垂仟亿春”。我们这一代正好是“纶”字辈(郡城常用“仁”字代替),我们四兄弟分别取名为:仁荣、仁华、仁富、仁贵,长辈们期望我们这一代,能荣华富贵。
   1991年,父亲主修《郡城邓氏家史》,按照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邓氏后裔商定,在全国邓氏中,逐步实施新的邓氏96字派:“正直廷立,道顺时昌;常怀忠孝,自成善良;人才纪盛,德业传芳;功昭东汉,声振南阳;三登衍庆,两秀垂光;勋华代著,门第日彰;云礽继起,品诣宜藏;希贤作圣,济世扶乡;学娴韬略,泽被黎苍;经文纬武,治国安邦;绍先启后,凤翥鸾翔;辉煌奕叶,福荫弥长”。我们这一代,老字派为“仁”字辈,对应的新字派为“怀”字辈。
   我东施效颦,仿效郡城第二代六兄弟合修“六古塔”的做法,给正在修缮中的老屋冠名为“怀仁居”,这多少有点穷酸文人自娱自乐的味道,可还是被别人关注到了。
   给楼堂馆所、亭台楼阁冠名,自古到今,从官方到民间,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也是一件慎之又慎的难事,文人骚客特别看重此事,曾流传了不少冠名典故。如:“瑶池”,来源于道教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代表着美好的仙境和精神寄托。“满庭芳”,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描述花香缭绕、清新宜人的境地。“含笑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庭院有芳草,萧瑟自含情”的意境。“清凉苑”,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夏日山居》,“凉风习习”之意,象征清新、宜人。“岁寒园”,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冬日里寒气袭人的感受。我不奢望给四合院冠名能扬名立万,但起码要让主人满意吧。
   董女士是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翟各庄人,是我去年陪护孙儿到北京求医,租住医院附近房子栖身,每天买菜、送餐或遛弯,常常会从董女士家门口经过,偶尔也会打个招呼,聊上几句。
   翟各庄位于华北大平原上,古称燕赵漷州,也是如今京津冀三省市交界之地。改革开放以前,这里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农民大多数都是在土地里刨食度日。年轻的小董姑娘,不甘心象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决心跳出农门,过上拿工资、住洋房的城市生活。经过不懈努力,命运眷顾了这个女孩,经媒人介绍,她如愿以偿嫁到城里,丈夫姓李,在朝阳区上班吃皇粮,而且对董女士很恩爱。
   几年前,董女士的父亲去世,家里只剩下年迈的母亲。她把母亲接到城里去一起生活。可老人家很不习惯城市生活,白天一人在家,邻居互不相识,街上人山人海,就是无一人可说话,不久又回到翟各庄独自生活。随着母亲岁数增大,身体每况愈下,董女士回翟各庄探望母亲,自然多了起来。
   202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建成开业,吸引全国各地的患者来求医问诊。为了治疗方便和减少来回奔波,病友们大多数选择到医院附近租房子住下来,离医院最近的翟各庄成为首选。正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大家看到了千载难逢的商机,争先恐后大兴土木。一时间,整个村庄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好不热闹。
   董女士也将旧房子拆除,建起了前后四排的四合院。为了让房客住得舒适安全,她一改四合院传统结构,在一层平房的基础上,用不锈钢和玻璃,加盖了暖阁。即满足了冬季阳光照射取暖问题,又阻隔了风霜雨雪的袭扰。这种做法,超出普通村民的眼界与胸怀,证明这几十年城市生活,还是大有收获。
   最初,我按照通常做法,取董女士和她爱人李先生的姓氏,给四合院冠名“董李居”,似乎也含有特定的纪念意义。但仔细推敲,又感到这冠名太粗浅,缺少文化内涵。之后的几天苦思冥想,几夜熬灯费脑,就是无济于事。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我,想到必须换位思考,方有可能突破。
   对于我们这些焦急万千、愁苦忧伤、病重乱投医的患者和家属,来到举目无亲、人地两生的翟各庄,最期盼的是什么呢?我的亲自经历告知,希望遇到一个懂你的房东,最期盼能得到房东热情周到的接待和帮助,最大限度减轻病魔带来的痛苦与悲伤,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治疗并顺利回家。而董女士想房客之所想,解房客之忧愁,不就是这样一个“懂您”的人吗,我脑海里灵光一现,冠名“懂您阁”如何?“懂您”与“董李”,读音很相似,但“懂您阁”更增添了文化的韵味,还体现董女士乐善好施的古道热肠。
   我第一时间告知董女士,她闻讯高兴极了,连连说:“谢谢叔叔,'懂您阁’,真的太棒了,我很满意!”
 

癸卯仲冬于江西南昌象湖威尼斯花园

作者简介
邓晓明,1956年出生,江西省气象局退休干部,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气象志》主编,《气象诗社》常务副社长,江西省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当代伟人小平文化研究会会长(手机与微信号:13607065937)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