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话读书】(八)读书,要如痴如醉

宋一叶
“如痴如醉”这一成语,出自元代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原指因极度迷恋而神思恍惚的状态,后引申为对某事专注入迷、忘我投入的境界。
“如痴如醉”四个字,道尽了读书的神奇美妙。古人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读书之道,正需此般痴醉——非疯魔不成活,非沉醉难入胜。唯有如痴如醉,方能心到神知,与书相融。当我们沉浸于书中,仿若踏入了一个奇幻的异世界,忘却周遭,心神皆被文字牵引。如此这般痴迷陶醉,恐怕是读书所给予的最珍贵的馈赠。
如痴如醉地读书,是物我两忘的专注状态。孔子晚年研读《周易》“韦编三绝”,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因反复翻阅而多次断裂;董仲舒讲学三年、“目不窥园”,连自家庭院都无暇一顾;李密“牛角挂书”,骑牛访学时仍手不释卷……这些皆是对学问的痴迷;钱钟书读书时,“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甚至将字典、辞典“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读书如此痴迷,这般沉醉,非功利所能驱,乃心之所向,神之所往,可谓出神入化,绝妙至极。

如痴如醉地读书,是人与书籍的对话沟通。当我们翻开一本好书,就好似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读《论语》,仿佛能看到孔子与弟子们周游列国,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景,在字里行间领悟“仁”“礼”的深刻内涵;读《红楼梦》,如同随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或欢笑或哭泣,感受封建社会的兴衰荣辱,体会人生百态的细腻洞察。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书中世界的参与者,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如痴如醉地读书,是提升人生境界的自我修行。这不仅是忘我的投入、痴情的专注,更是一种精神享受。法国作家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蒋子龙说得好:“读书如遭遇一场恋爱”。只有养成如痴如醉“恋爱般阅读”的习惯,才能把自己全部感情投入进去,把书读出味,使自己的身心愉悦,精神飞翔。唯能如此,岂不快哉!

如痴如醉地读书,是赏心悦目的一大快事。它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品位,更是一种生命状态。当读到妙处,或击节赞叹,或掩卷长思,或欣然忘食,如此痴醉之乐,远胜声色之娱。那份痴迷,那种沉醉,委实人生难能可贵。当如痴如醉地沉浸于书海时,就是在拓宽视野、丰富阅历、提升思想境界;当如痴如醉地迷恋于书海时,就是在为自己的素养与学识注入源源不断的养料,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睿智;当如痴如醉地读书时,就是抛却纷扰与烦恼,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方宁静之地,让心灵得到滋养与升华……

朱熹有言:“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唯有痴醉其中,方能得其三昧——不为功利,只因热爱;不为炫耀,只为明心。若能坚持如痴如醉地读书,必定在书海中寻得一方痴醉天地,让灵魂与智慧共舞,并终将把读书所得,化为世事洞明的智慧和人情练达的品位。
【作者简介】
本名宋元鸰,笔名宋一叶,已出版《林中一叶》《摆渡心灵》《岁月当歌》《昨夜星辰》《致敬夕阳》五部散文专著,多篇作品获国家级大奖,现任江西省瑞金市老年大学校长,2020年获评“江西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