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话读书】(十一)读书,要如梦似幻

宋一叶
“如梦似幻”一词,出自佛教经典《金刚经》中作为结束语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原意是劝诫世人看破得失,超凡脱俗,豁达从容。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形容虚幻却短暂、美好却朦胧的事物,又蕴含充满诗意的文学美感;既融合了佛经和道家思想,又暗含对人生本质的哲学思考,如庄周梦蝶、南柯一梦,至今仍广泛用于文学和日常表达中。
自古以来,对读书,被赋予了诸多意象,或如明灯照亮前路,或如阶梯攀登智慧,其实,用“如梦似幻”喻读书境界,似乎也恰当贴切。此四字,看似缥缈,实则道尽读书之真谛:在虚实交织的文字里,既触摸历史的真实,又遨游于思想的幻境;既清醒地认知世界,又沉醉于精神的超越。读书之妙,恰在这“似梦非梦”之间。

翻开书页,恍若坠入文字构筑的瑰丽梦境中。时空交错,虚实相生,一切都变得如梦似幻。如此境界,在墨香与铅字之间,是经历一场场超越现实的奇幻之旅;在虚幻与真实的交织中,让心灵获得震撼与启迪。
回溯历史,古人早已深谙读书“如梦似幻”之妙。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理想世界。这个“世外桃源”,何尝不是他在读书过程中,心灵所抵达的梦幻之境?他归隐田园,每日与诗书相伴,在《山海经》的奇闻异事中驰骋想象,在儒家经典的教诲里感悟人生。正是如梦似幻地读书所带来的沉浸与体验,让他超脱现实的苦难,在精神世界中构建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豁达,也让他留下了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尽管“如梦似幻”的本意是形容虚幻不实之景,而恰恰是读书人自我寻求诗意栖居,主动踏入书中编织的、超越现实的“幻境”。一生喜好游历天下的“诗仙”李白,其诗歌之所以充满天马行空、豪放不羁的想象,无不源于对书籍的痴迷。读《庄子》,他陶醉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宏大想象,仿佛亲眼目睹巨鲲化为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览《楚辞》,他沉浸于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的神话传说中,感受那如幻似梦的浪漫情怀。正是他如梦似幻地读书,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才让他在诗歌创作中挥洒才情,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诗文。
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境界说”,而读书又何尝不是在追求一种如梦似幻的文学境界,感受着文字带来的震撼与感动。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穷其一生创作的《红楼梦》书中,有“金陵十二钗”的才情与命运,有钟鸣鼎食之家的奢华与衰落……要构建一个如此庞大而精妙的大观园,离不开曹雪芹对《诗经》《楚辞》《牡丹亭》等典籍的深入研读。是他,将书中的文化精髓化作笔下如梦似幻的情节与人物,才能让世世代代的读者置身其中,与书中人物同命运、共悲欢。

其实,如梦似幻地读书,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为心灵开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地。博尔赫斯说得好:“阅读是一场梦,是我们为自己编织的梦境。”当翻开一本书,如同获得一把开启梦幻之门的钥匙。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独特的梦境,等待我们去探索、去体验。在书的世界里,我们是仗剑天涯的侠客、是探索宇宙的宇航员,也是穿越时空的旅人。
说读书如梦,因读书让我们暂离现实桎梏;说读书非梦,因读书赋予我们改变现实的力量。莎士比亚感叹“人生如睡梦环抱”、庄子拷问“蝶耶我耶”,这些读书人都在“幻”与“觉”的辩证中,既做梦中人,亦为解梦者。
愿我们摆脱红尘滚滚的喧嚣,在如梦似幻的阅读之旅中,领略如梦似幻的境界;在虚幻迷离的梦境中,获得精神的滋养。让心灵在如梦如幻的阅读天地里自由驰骋,收获更多的智慧,遇见更好的自己、邂逅更美的“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