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街道非遗植物染活动纪实

在南昌的豫章街道,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植物染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这条古韵悠长的街道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色彩。
豫章街道,作为南昌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本身就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古旧的石板路、错落有致的老建筑,街边林立的特色小店,无不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如今,非遗植物染的融入,恰似为这幅古朴画卷添上了一抹灵动的亮色。
活动现场,植物染非遗传承人早早摆好了各类工具与材料。一盆盆清水、一捆捆从山间田野采集来的新鲜植物,有散发着清新香气的艾草、叶片圆润的栀子、根茎修长的紫草,还有色泽艳丽的红花等,每一种都蕴含着独特的染色秘密 。一旁整齐摆放着洁白的棉布、丝绸面料,以及形态各异的木质染缸、石臼等传统器具,静静等待着一场色彩的奇妙蜕变。
随着居民与游客们的陆续到来,现场逐渐热闹起来。传承人先是深入浅出地讲解植物染的历史渊源,从数千年前 “黄帝制定玄冠黄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 的古老传说,到西周专职 “染人” 的设立,再到唐宋时期 “司染署”“染院” 的兴盛,以及明清 “蓝靛所” 的发展,让大家对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脉络有了清晰认知。当提及古籍《诗经》《齐民要术》《天工开物》中对植物染的记载时,众人更是惊叹于先辈们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敏锐洞察。
讲解过后,便是令人期待的实践环节。大家围在桌前,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将植物剪碎,放入石臼中捣碎。一时间,石臼与杵棒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混合着植物被碾碎后散发的馥郁气息,弥漫在街道上空。接着,这些碎末被倒入染缸,加入清水,架在小火上慢慢熬煮。随着水温升高,染缸里的水渐渐发生变化,艾草煮出了清新的嫩绿,栀子释放出明亮的鹅黄,紫草则晕染出神秘的紫韵 ,宛如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
待染液冷却,人们手持布料,缓缓浸入其中,轻轻搅拌,让每一寸纤维都充分吸收染液。浸染的时间、温度、染液浓度,都需要精准把控,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技艺与经验。在等待的过程中,大家彼此交流着心得,分享着对颜色的期待。有的希望染出如春日暖阳般的金黄,有的钟情于如夏日山林般的翠绿,还有的向往着如秋日晚霞般的绚丽色彩 。
不远处,还有一些参与者尝试着植物敲拓染。他们将新鲜的花瓣、叶片平整地铺在布料上,用小锤子轻轻敲打,随着一下下有节奏的敲击,植物的形状与色彩慢慢拓印在布面上,形成一幅幅独一无二的自然画作。有娇艳的花朵绽放、灵动的叶片舒展,仿佛将整个自然的生机都定格在了这一方布帛之上。
群众们在活动中表现得格外兴奋与好奇,他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着每一个步骤,双手跃跃欲试地参与其中。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他们亲手染出了手帕、布袋,看着原本洁白的布料在自己手中变成五彩斑斓的模样,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与喜悦 。
随着一件件染好的作品晾晒在豫章街道的绳索上,微风拂过,布料轻轻飘动,宛如一道道流动的彩虹,与街道的古朴背景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这些带着自然气息与手工温度的植物染作品,不仅为居民与游客们带来了一场独特的艺术体验,更让非遗植物染这门古老技艺在豫章街道落地生根,焕发出新的生机,吸引着更多人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