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艺”遇,当青春与艺术在“转角”偶遇
文/ 李翠 张梦洁
不少青年朋友都认为,大学的校园应该以学习知识为主,或者认为艺术节就是大学生活的调味品,完全不能被抬上校园生活的正题;但是如果进行一次校园街头采访,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一位青年学子都是多么渴望这些“文艺活动”,特别是在歌声和舞蹈中那种心灵的交流,让彼此成为每一个“青春舞台”的主角。春夏之交,当漫步在南昌大学,我们会发现在湖边、路旁的转角处,诗歌、舞蹈和校园歌曲“飞入了”大家触手可及的地方,“青春”与“艺术”在这里形影不离,在转角“艺术角”,在每周五的傍晚,有不少师生慕名而至。
这些节目在校园里火了
曾几何时,诗画里的江南都是在课本上学过,其画卷并被珍藏于博物馆的宝库内。如今,南昌大学艺术团的创作者们正用独特的视角和创意,描绘着初唐四杰和唐宋八大家笔下的豫章风貌。凭借学生的热情和极具创意的思维方式,这些诗歌、舞蹈作品在博取流量方面一点也不输于传统的青春校园歌曲。这些作品大多由在校大学生自编自演,取景于校园场景内的柳桥和湖畔,将“低成本制作”发挥到了极致。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在润溪湖畔,一位打扮成诗人王勃模样的男生正专注地将自己想象成为千年前的“自己”。他一边“吟诗作赋”,一边环视周围欣赏美景:“这处江南真美……”;在龙腾湖畔的这一处,一群女生身着罗绢轻纱,配合笙箫雅乐舞动着曼妙身姿,将汉唐的盛景“画”进了青春校园里,一曲霓裳羽衣舞更是现场师生连连叫绝。
不如学着“英语角”一样搞一处“艺术角”吧
转角“艺”作为只是南昌大学团委打造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以艺术团作为主力军。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2025年初,南昌大学团委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同学认为学校每年一次的青歌赛和艺术节都太不过瘾,想能有常态化的活动。一个周二的傍晚,校艺术团成员邓雨欣在参加完学校“英语角”活动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觉得参与这样的活动,同学可以个性化选择话题和练习对象,这也很符合当下年轻朋友们的心,如果我们也像“英语角”活动一样弄一个“艺术角”效果会怎样呢,更多的节目演出?更多的表演机会?于是说干就干!在报告校团委通过后,转角“艺”活动就这样扬帆起航了。

要想作为常态化的艺术展演活动,要实现和打造出这一校园文化精品过程充满了挑战,校艺术团团长鹿艺腾表示,单是对于一些节目的选题、选角和编排,就让大家煞费苦心。“我们有着一群热爱艺术的同学,每一周我们都会举办沙龙会,并根据学校师生对于节目的反馈来对下一周的演出进行编排。”
在如何编排节目且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问题上可谓是下遍了功夫,艺术组建了一支分工明确的导演团队,利用校团委的支持,根据学生们专长特点去进行安排,让感兴趣的同学人人都能参与其中。譬如目前大家最爱的“咏春”节目,导演团队迎合了大家喜欢传统文化节目的趋势,大胆地对这一题材进行尝试,团队成员借助学校现有的设备,艺术团从选人开始仅仅用时4天,就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完成了这部作品,并搬上了当周的转角“艺术角”舞台。

对于歌唱类和舞蹈类节目来说,它们对于声音都很挑剔。为构建能让师生聆听校园最美的声音,导演团队利用现有的资源从节目音色调制,到乐器的构成,再到拟音素材的处理,最后通过一整套对于声音设计的优化方案,成功打造出了一场在“转角处”就能享受的视听盛宴。每一期,艺术团还会邀请团学时空的同学对表演的节目进行摄录,随后又耗费大量时间一帧一帧地进行剪辑,最终,在有限的校园条件下,剪辑出了我们在手机端能即时浏览的视频作品。
“转角”的艺术,是美育的载体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些都为校团委在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鼓励学生们这样大胆的“创艺”,在全校范围内为活动提供了设备和契合的场地,将软硬件成本控制在了可接受的范围内。鹿艺腾还表示,今后活动效果会继续优化,他们还争取到来自学长学姐的支持,进一步将活动丰富起来。
据了解,目前这一活动共吸引了全校近万名学生关注和参与,作品投稿覆盖了全品类文艺作品。最终,经过对作品的逐条筛选与打磨,共开展了9期20次艺术展演和艺术体验活动,让500余名从未参与过校艺术节和青歌赛的同学有了展现自己的舞台。这份努力没有白费,同学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尽管在校园要长期开展这样的活动有着上述种种客观的困难,但艺术团导演团队认为这样的校园“创艺”的感觉很棒,“我们因热爱艺术聚在一起,带着超乎想象的热情,只为大家能对我们有更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