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象绘画和当代语境中解读吕元瓷板画《&》系列作品

吕元的瓷板画《&》系列以符号“&”(英文“and”的符号化书写)为核心视觉载体,在抽象绘画语言与当代文化语境的交织中,构建了一个关于“连接”“模糊性”与“未完成性”的视觉哲学场域。以下从抽象绘画的形式逻辑与当代艺术的观念维度展开解读:
一、抽象符号的语意解构:从能指到所指的悬置
“&”作为兼具文字性与图形性的符号,在《&》系列中被剥离日常语义,转化为纯粹的抽象形式元素,呈现三重解构性表达:
1. 几何形态的陌生化
符号“&”被抽象为曲线与弧线的交织体,以釉色堆垛、刻痕刮擦等手法使其边缘模糊化,或拉伸为不规则的液态状(如高温窑变中釉料流动形成的“熔解&”)。这种对标准化符号的物理扭曲,呼应抽象表现主义对“姿态”(gesture)的强调——每个“&”成为艺术家身体动作的痕迹,而非固定语义的载体,暗合当代哲学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
2. 色彩与肌理的对抗性并置
画面中,“&”可能以高饱和度单色块(如荧光橙、钴蓝)呈现,与背景的水墨灰调釉面形成冲突;或在冰裂纹理的瓷板上,用金箔贴饰“&”的轮廓,制造材质(粗糙/光滑、哑光/反光)的感官对冲。这种抽象绘画的色彩理论与东方材料美学的碰撞,隐喻当代文化中不同价值体系的博弈与共生。

3. 符号的无限繁殖与消解
多联幅作品中,“&”以不同比例重复排列,或相互交叠为网格状,或碎裂成不完整的片段(如仅存半个圆弧)。这种波普艺术式的符号复制与解构,既戏仿消费社会的符号泛滥,又通过“未完成”形态暗示意义的流动性——正如当代人在信息过载中对“确定性”的永劫追寻。
二、抽象绘画的东方转译:从“形”到“气”的抽象诗学
吕元并未照搬西方抽象绘画的形式逻辑,而是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势”“留白”注入抽象语言,形成独特的东方抽象语法:
1. 书写性抽象与瓷釉的“即兴”对话
“&”的曲线走势暗合书法中“游丝牵带”的笔意,但通过瓷板绘制的特殊技法(如釉料未干时的刮刻),使线条呈现“断裂-延续”的矛盾感。这种手工痕迹的不完美性,类似宋元文人画的“逸笔草草”,却以抽象形态突破具体物象束缚,让观者在“似与不似”之间捕捉“气韵”的流动。
2. 虚实相生的抽象空间
部分作品在“&”周围留白,以透明釉料烧制出朦胧的“虚空间”,或用浅浮雕手法让符号边缘隐入瓷板肌理,形成“显形-消隐”的视觉循环。这种对“空”的强调,呼应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使抽象形式超越视觉层面,成为精神性场域的隐喻——如同当代人在数字化生存中对“内在空性”的渴望。

3. 时间性的抽象凝结
瓷板画的烧制过程本身是时间的物质化:釉色在窑火中的变化需历经数小时,冷却后的裂纹(如“冰裂纹”)随时间缓慢扩展。吕元可能刻意保留烧制缺陷(如气泡、流釉),使“&”成为过程性美学的见证者。这种将“时间痕迹”纳入抽象构图的方式,与当代艺术对“历时性”的关注(如博伊斯的“社会雕塑”)形成跨媒介呼应。
三、当代语境中的关系性叙事:“&”作为存在的隐喻
在抽象形式之下,《&》系列以符号“&”为切入点,展开对当代人存在状态的哲学叩问:
1. 身份政治的模糊地带
“&”既非字母亦非汉字,这种跨文化符号的挪用,隐喻全球化时代个体身份的混杂性——如同生活在“传统&现代”“东方&西方”夹缝中的当代人,其文化认同始终处于“&”的连接状态,而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作品中“&”的扭曲形态,或暗示这种身份协商的痛苦与张力。
2. 技术异化与有机连接的博弈
若“&”以电路板般的网格结构呈现,或与机械齿轮、数据流等抽象元素并置,则指向技术对人际关系的重构:我们既依赖数字连接(如社交媒介的“&”符号),又在算法逻辑中沦为碎片化的“节点”。吕元以瓷釉的温润质感对抗技术的冰冷感,试图在抽象形式中重构人性化的连接美学。

3. 主体间性的视觉化诠释
当多个“&”在画面中相互缠绕、触碰却不融合,可视为对“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视觉演绎:当代人渴望亲密关系,却因个体边界的存在而无法完全合一。这种“近距的疏离”,通过抽象形式的物理距离(如符号间的毫米级留白)具象化,成为对现代性孤独的美学回应。
四、媒介的自我指涉:瓷板画作为“&”的物质载体
《&》系列的当代性还体现在对媒介本身的反思性书写:
1. 传统工艺与抽象艺术的“&”
瓷板画作为“工艺&艺术”的复合体,在吕元笔下被推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极致追求釉色烧制的工艺精度(如单色釉“&”的均匀度),另一方面放任抽象形式的自由表达。这种工艺控制与观念解放的辩证关系,本身构成一种“&”式的张力结构,质问当代艺术中“技艺”与“观念”的非此即彼思维。
2. 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
部分作品将“&”处理为浮雕或镂空结构,使瓷板画突破平面限制,形成浅浮雕装置。当观众绕至作品背面,可见“&”的负形轮廓嵌入瓷板,这种正反两面的视觉对话,隐喻当代社会的“表象&本质”“可见&不可见”的辩证关系,拓展了瓷板画的空间叙事维度。

吕元《&》系列的终极价值,在于以抽象绘画的形式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非阐释性”的视觉语言——它拒绝明确的语义指向,却在“&”的曲线中暗含所有尚未说出的连接可能。这种以传统瓷板为媒介的抽象实践,既非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简单模仿,亦非对东方美学的复古再现,而是通过“&”这个充满弹性的符号,在工艺与观念、历史与当下、个体与他者之间,搭建了一座允许多重阐释的桥梁。正如当代社会本身,永远处于“&”的动态连接中,在断裂与缝合的循环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