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诗的形式可以变,但打动人心的力量是永恒的

诗的形式
■闻君
作曲家胡绪勉写了一首曲子,叫《夏夜月影》,但一直没填词。我试着填了几版,都不太满意,就搁置了很久。中间也找别人帮忙填词,可总觉得差点意思。词没填成,倒先写出了诗。
我平时更习惯写现代诗,古诗写得不多。但奇怪的是,面对"夏夜月影"这个题目,现代诗反而让我无从下笔,倒是古诗的形式更顺手。最后我写了一组古诗,自己觉得比写的现代诗要好些。
这让我想到,不同的题材适合不同的诗歌形式。就像穿衣服,有些场合适合西装,有些场合适合唐装。古诗和现代诗各有各的长处,关键要看写什么内容。
现代诗自由奔放,适合表达复杂的现代情感;古诗含蓄典雅,特别适合描写自然意境。比如要写城市生活,现代诗可能更贴切;而要写"明月松间照"这样的画面,古诗的韵味就更足。
现在有些人写诗太固执,要么一味追求古典,连写地铁都要用七言律诗;要么彻底否定传统,觉得古诗都是老古董。其实何必这么极端?好诗不分古今,重要的是形式与内容要相配。
胡绪勉的这首曲子,我还在想要怎么填词。可能用古风的词,也可能用现代的写法。就像月光还是那个月光,但每个人看到的感受都不一样。诗也是这样,形式可以变,但打动人心的力量是永恒的。
2025.5.23
夏夜月影(组诗)
■闻君
其一
昨夜微凉风拂水, 池边萤火绕荷飞。
长空云淡星垂野, 闲倚曲栏望月辉。
柳影婆娑蝉语细, 蛙声远近稻香随。
独行幽径清光里, 心共冰轮一处归。
其二
童心犹在鬓先秋, 月色依然照旧游。
趁得风清穿竹院, 漫将诗兴寄银钩。
前尘缥缈终无迹, 逝水潺湲总不休。
悟透浮名皆幻影, 且随禅意度余愁。
其三
终宵寂寂露凝光, 薄雾轻笼藕榭凉。
远渚微波摇碎玉, 草虫低语伴更长。
尘间何处得逍遥? 心静自然暑气消。
身寄俗缘情未老, 故园松月梦中迢。
202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