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红色旅游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一、发展优势
全省红色旅游发展具备三大核心优势,一是资源禀赋深厚,形成“县县有红色故事,市市有红色景区”的空间格局,革命遗址数量多、分布广;二是业态体系初具规模,建成近30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发百余条红色旅游线路,形成红色研学、红色演艺、红色非遗、红色文创等融合新业态;三是政策支撑完善,出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纲要》等系列文件,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强化资源保护与产业融合。
二、发展成效
红色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在经济效益上,已成为支柱产业,井冈山、赣州等重点区域接待量与收入持续增长,文创产品开发初显成果;在品牌影响力上,构建“红色博览会”“红色推广联盟”“四大摇篮”“红色故都”“长征起点”等特色品牌,形成全国性节庆活动矩阵,巩固红色旅游首选地位;在乡村振兴上,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培育红色村、乡村红色文创等融合业态,促进农民增收;在市场拓展上,通过沉浸式剧场、数字藏品等创新产品吸引Z世代,推动年轻化转型;在产业链升级上,构建“红色+科技”双向赋能格局,以实景演艺、数字体验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
三、实施路径
通过六大工程协同推进,江西将全面提升红色旅游产业竞争力、产品吸引力、品牌影响力与管理效能,推动红色旅游向高质量、年轻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红色旅游产业强健工程。聚焦产业提质,实施五大计划,具体计划如下:一是精品线路提升,围绕特色打造“井冈之路·星火燎原”等经典线路,推动“红+绿+古”融合,加强跨省联动并完善交通“最后一公里”;二是文旅深度融合,以“党史文化+革命文化”双轮驱动,依托2344处革命遗址打造100余条线路,建设“革命旧址+数字体验”模式,创排46部红色剧目并开发衍生IP;三是“红色+”融合,推进红色乡村、红色研学、红绿生态、红色演艺、数字红色云五大方向;四是投融资体系强健,设立专项基金,开发“红色振兴贷”等金融产品,搭建产融对接平台,培育标杆项目并强化风险防控;五是产业链延补强链,延链开发红色沉浸式装备与红色农特产品,补链建设红色文创园与红色景区交通圈,强链组建红色产业联盟并培养红色管理专业人才。
(二)红色旅游产品升级工程。以产品提质为核心,实施五大计划,具体计划如下:一是高等级线路打造,构建“井冈山-瑞金-南昌为核心,串联三大片区”的“一核三带”发展格局,推进红色主题服务区、红色专列等标准化建设与跨省联票;二是长征文化品牌,建设长征步道示范段,开发沉浸式研学产品与红色露营基地,构建“长征数字地图”等数字传播矩阵;三是产品创新创意,培育红色文创产业链,开发元宇宙体验馆与MR实战游戏,拓展情景沙盘课程与模拟经营游戏;四是融合示范区,创建井冈山“红旅+乡村振兴”示范,发展“红色+非遗”工坊与主题街区;五是沉浸式体验,升级《井冈山》实景演出与巷道沉浸剧,打造“苏维埃生活体验区”等情境基地,开发南昌“英雄城之夜”光影秀与红色主题夜市。
(三)红色旅游品牌矩阵工程。构建多维品牌体系,实施四大计划,具体计划如下:一是高辨识度品牌,打造井冈山、瑞金、南昌、安源“四大摇篮”品牌集群,设计统一视觉标识与“江西红·映中国”主LOGO;二是文化IP矩阵,培育“长征出发地”等核心IP,建设IP运营中心并开发智能交互产品;三是营销矩阵,开展“江西红色24小时”直播、短视频挑战赛与主题地铁车厢推广,通过“油管”等平台进行国际传播;四是节庆活动,设立“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永久会址,升级“长征出发地纪念日”等活动,策划马拉松、摄影大赛等红色系列赛事。
(四)数字赋能红色旅游产业工程。以数字化驱动转型,实施四大计划,具体计划如下:一是沉浸式体验,建设VR漫游、MR实战游戏等XR融合体验馆,开发“红色剧本杀”与全息投影剧场;二是云旅游产品,构建“云游江西红”平台,发行“苏区票证”等数字藏品;三是智慧景区建设,推进5G全覆盖与数字中台“一屏统管”,开发AR导览与“数字孪生景区”;四是数字融合业态,培育红色直播电商基地,开发“红旅商城”小程序,联合各级党校推出VR沙盘课程并设立数字文旅实验室。
(五)红色旅游资源普查工程。夯实资源基础,实施三大计划,具体计划如下:一是摸清家底,组建跨部门工作组,运用无人机、三维扫描技术对3000处遗址建档,收录2000份口述史料;二是搭建云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江西红旅云”,开通“红色寻踪”小程序;三是建立特品级名录,制定认定规范,首批遴选50处核心资源分级保护,如一级优先资金、二级纳入重点项目、三级市县联动,每两年动态调整。
(六)红色旅游管理改革工程。优化体制机制,实施三大行动,具体行动如下:一是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省级红旅发展委员会,推动湘赣闽共同体实体化,试点“管委会+专业机构”属地模式;二是景企运营改革,推进红色景区旅企混改,试点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建设数字中台实现智慧监管;三是发展规制改革,制定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组建联合执法大队开展“护红”整治,建立游客评价与景区评级挂钩机制。
四、发展对策
通过五大对策协同推进,江西将全面提升红色旅游产业竞争力、数字赋能水平、品牌传播力、管理效能与人才支撑力,推动红色旅游向高质量、数字化、年轻化转型升级。
(一)完善红色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聚焦产业提质,从四方面发力:一是提升产品品质,实施数字化升级与精品化开发;二是建设融合示范区,以井冈山全域为核心打造“红+生态+乡村”示范区,推进“红绿古”三色融合;三是健全现代产业体系,设立红色旅游产业链基金支持细分领域,建设赣州文旅装备产业园,搭建数字中台实现智慧营销;四是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设立红色旅游产业基金与母基金,发行红色产业发展专项债券,创新“红色文旅贷”“版权贷”等金融产品,建立“政银企”对接平台提供贴息补助。
(二)数字赋能红色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产业链。以数字化驱动产业链升级,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建设大数据中心,整合文物普查、游客画像等数据,打造“赣红云”平台,部署文物监测传感器,开发AI价值评估模型;二是景区数字化改造,建设瑞金叶坪等数字孪生景区,搭建“数字驾驶舱”实现15分钟承载量预警,试点5G+北斗导览;三是差异化数字产品供给,开发《重走长征路》XR主题乐园、“红色剧本杀”云平台,发行“苏区记忆”NFT数字藏品,推出“云上红培”VR教学包;四是展馆数字化战略,建设元宇宙展馆集群,开发多语种数字人讲解员,升级“云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上线区块链版权平台开放3000件文物授权。
(三)强化红色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推广与传播。构建多元传播体系,重点推进四方面:一是新媒体推广,联合新华社打造“红色江西”专题频道,开设抖音/快手账号发布《红土记忆》微纪录片,开展“红色盲盒开箱”直播与“重走长征路”挑战赛,开发“云游红江西”H5小程序;二是标识解说系统,制定《红色旅游景区标识规范》,开发“红途通”AR导览小程序与智能手环解说系统;三是文化融合创新,推出“红+古+绿”主题线路,建设非遗体验区,开发“红旗漫卷”智能瓷器;四是研学模式创新,开发《重走长征路》七天情景课程,制定《红色研学课程标准》,上线“赣鄱红培”云端学院,建设军事科技体验馆。
(四)健全红色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管理。优化体制机制,实施三大改革:一是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省级红色旅游协调委员会,试点井冈山“管委会+运营公司”双轨制,制定《红色旅游资源统筹管理办法》;二是标准化管理,制定《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规范》,设立省级标准化研究院,推行景区分级分类管理,末位景区启动退出机制;三是数字监管,建设省级智慧监管平台,开发AI预警模型,建立旅行信用评价体系,开通24小时响应“红旅投诉直通车”。
(五)夯实红色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构建“培养+引进+共建”人才体系:一是省内培养,依托省内职业院校设立红色旅游专业,推行“双师型”教师模式,推动高等院校创新“党史专家+革命后代授课”培养方式,探索构建“考、培、赛”一体化培养模式;二是外部引进,设立人才专项基金,提供“赣才码”红色通道,柔性引进党史、文创专家组建智库;三是居民参与,推行“红色管家”民宿服务提升计划,建立红色景区居民服务技能培训班,推广“支部+企业+高校+农户”共建共享发展模式,鼓励居民入股开发“红色+地方特色产业”等项目,提升社区居民经营红色旅游产业能力。
肖刚(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