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的守护者——张华香

2025-05-27 22:02 阅读
黄智林

清晨,天还未亮透,湖塘村的山路上已响起急促的脚步声,张华香踩着碎石小路匆匆赶往湖塘小学石头教学点。寒来暑往二十六年,这条山路她走了近万次,闭着眼也能摸到校门口那把生锈的铁锁。“吱呀——”校门推开时,晨光恰好爬上山顶,照在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

“张老师早!”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跳着冲进校园,裤脚上还沾着泥巴。这里是全县最偏远的教学点之一,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张华香记得,早年教室是土坯房,雨天漏雨,冬天灌风。孩子们缩在漏风的教室里写字,手指冻得通红。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咬牙来到村委、教育局,甚至拦下过路的企业家“化缘”。2012年,新教学楼终于落成,玻璃窗透亮,黑板崭新。剪彩那天,孩子们把野花扎成花环戴在她头上,喊她“校长妈妈”。这些年,她任教的学科在县级镇级素质测评中始终名列前茅,历年来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等。荣誉证书堆满了柜子,她却总说:“孩子们的进步,才是最好的奖状。”

村民总说,张华香的作息“比公鸡还准时”。清晨她第一个到校开门,傍晚目送最后一名学生被家长接走,才锁门回家。以往山路没有路灯,她常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往回走,村里人送她外号“摸黑老师”。有年冬天,有厌学的孩子因心理压力和家庭问题躲在家中,张华香顶着寒风下户走访,揣着冻疮膏和作业本,坐在孩子旁轻声开导。她听孩子倾诉烦恼,温柔的在孩子手心放了个热鸡蛋,临走时塞几颗糖,“甜一甜,心就暖了。”第二天,孩子攥着糖纸回了教室,再未缺席。

有人问张华香:“扎根深山图什么?”她笑着指向教室柜子里厚厚一摞信件和贺卡。这些泛黄的纸页里,记录着第一批学生的成长:有人成了医生,有人当了教师,每年教师节,新的贺卡依然从全国各地飞来。一张边角卷起的贺卡上稚嫩的字迹写着:“老师,我也在村小教书了,像您一样。”

暮色中,张华香锁上校门,手电筒的光在山路上晃成一点星子。她身后,新教学楼二层的灯光还亮着——那是她特意留着的“长明灯”,为路过的村民提供便利。她说:“教育就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守望。石头再冷,也能开出春天。”

(桐木镇中心小学  桐木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