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炎帝的民本思想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
炎帝神农氏终其一生为民造福,为万世敬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政治理念,对中国传统政治实践产生深刻的历史影响。
近百年来,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大力弘扬炎帝的民本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炎帝神农氏是华夏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后人将炎帝神农氏最大贡献归纳为“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炎帝时代处在采猎文化逐渐由繁荣走向式微、原始社会发展面临着严重食物匮乏的挑战之时。古书中记载说:“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过去人口稀少,天然衣食资源很丰富,人们无须从事耕耘、纺织即可获得充足的粮食和衣料。

然而,到了神农生活的时代,“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可供采集的植物也日趋减少,采集和捕猎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白虎通》卷一)为了寻找适合栽培种植的植物和宜于耕种的土地,神农不避艰险,“相土地,宜燥湿、肥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淮南子·修务训》),使百姓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免遭各种不利因素的侵害。
仅从稻作农业的发展考究,炎帝就在尝草别谷、栽培推广、发明耒耜、作埂造田、顺天应时等多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根据上古的传说,神农除发明了耒耜和栽培谷物外,还发明了不少重要的事物。
古书上说:过去,人们没有釜甑(古代炊具),为了吃到熟食,只好将米、肉等等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烤食用。为了替民众排忧解难,神农发明了制陶术,采择泥土制作陶器,供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使用。古人不知纺织制衣,为了抗御寒冷,人们只好在夏天准备很多薪柴,留待冬日天寒地冻时燃烧取暖。为了使百姓免受冻寒之苦,神农又发明了纺织技术,从此人们穿上了暖和的衣服。
为治病救人,神农还发明了医药,采集各种材料,“和药济人”,因而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医同源”和“医农一家”的说法,因为他们都肇自伟大的神农。诚然,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为了了解各种植物的性状以便选择合适的栽培对象,神农遍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幸亏找到了一种称作“荼”的植物才得以解除。

农业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给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通过栽培作物和饲养家畜获得衣食产品,开始冲破自然界的某些限制,使自身获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解放。农业的出现,还使得人类最终实现定居生活,生产较为稳定的剩余产品,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财富和文化的积累,使得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并最终导致了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及人类其他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最后,农业的起源还最终导致了人类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随着农业的起源,人类社会由蒙味时代进入了野蛮时代,并在朝文明社会进化的艰难跋涉中走出了关键的一步。直至今天,虽然人类文明已高度发达,但是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我们远古祖先——伟大的神农所降下的福祉。
由于炎帝以民为本,以天下先的君子仁德,深受历代百姓爱戴,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理念的符号象征。鉴于炎帝神农氏对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人们尊奉为神,历代都受到极为隆重的礼遇,自皇帝至庶民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以感谢其对百姓作出的贡献。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后世孔子提出“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黄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元代农学家王桢在《农书》序言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故古先圣哲,敬民事也,首重农”。
农是王政之本,发展农业是维护统治、富国安民的需要。早在尧舜禹时期,大禹注重发展农业,亲自治理农事。“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从根源上讲,这些民本思想都是对炎帝神农精神内核的传承和发展。
党的初心使命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1925年《〈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文中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代代赓续,不忘初心,不懈追求,取得了人民翻身做主、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傲人成就,无一不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三实施乡村振兴工程本身就是民本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新时代的创新,也是对中华民族“民本”思想的一以贯之。
乡村振兴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的方方面面,《论三农工作》中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民本思想的角度看,目前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不干预”为名不作为。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的振兴,农民群众的经济来源都必须以产业为依托,而产业的发展不完全是自发,少不了政府的引导作用。

当前,这个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很多干部满足于所谓“规定动作”,表面文章做得多,谋划地方产业发展做得少,甚至借口“不干预经济”,放弃对产业发展的管理。全心全意围绕考核做文章,在数据上玩花招,对群众最关切的经济发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规范”为名乱行政。
行政管理肯定是规范,当前的问题是规范的滥用,甚至一些法律的出台都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如野生动物的保护,在没有制定相应的赔偿政策情况下,将野猪都纳入保护范围,部分山区农作物损失惨重,农民怨声载道。
近几年围绕秸秆焚烧争议不断,世世代代传承的耕作方式被禁止,防火期进山劳作被禁止,都是违背民意、激起民怨的行为。——以“指导”为名瞎指挥。只惟上、惟书,不惟实,对农村经济建设缺乏认证、研究,搞瞎指挥。
农业产业差异化程度很高,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土壤、气候、生态、栽培习惯不尽相同,若不能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定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只顾规模,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分青红皂白要求业主“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非优势区大兴产业,结果劳民伤财。——以“扶植”为名谋私利。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巨大,但从实施效果分析,有些项目是花钱不讨好,多数农民并没有感受到政府为自己带来的好处,有些项目资金流入某些个人的腰包。农村合作社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但多数属于“挂羊头卖狗肉”的类型,甚至有专盯项目资金的组织,加之项目资金分配透明度低,这样为管理者留有寻租的空间,近年来各类第三方机构大行其道,就充分说明了其间的猫腻。

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必须秉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并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要察民意、知民情。
首先要有忧民之心,把人民群众的冷暖记在心头,随时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愿,做到以民为本,“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着力破解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瓶颈,不断补齐短板和弱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形成群策群力的振兴合力。
汇报材料和统计报表往往不能反映农民的真实状况,干部们要深入田间地头,去到百姓家里,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了解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调查研究为途径,深研细判,为乡村振兴工作出主意、想办法、破难题。党员干部要主动担责,扎根乡村。
乡村是新时代发展的重点,更好地服务乡村、服务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干一行爱一行,以一如既往、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基层的板凳坐热,把群众的事情办实。二是要顺民意、解民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只有以民为本,才能凝聚民力,才能与人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解决乡村振兴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要想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取得胜利,就必须把实践和知识结合起来,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为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锚定方向。“要当群众的先生,先要做好群众的学生”,要有“甘当小学生”心态,向群众学,提炼经验,启迪智慧,在不断学思悟践中成为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
农村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往往透彻了解当地生产、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实质,明了短板在何处?出路在何方?工作中要多向农民请教,问计于民,遇事多与农民商量,不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努力把好事做好。
坚持以“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定工作成绩的标准,不得强迫群众干这干那,在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的前提下,作耐心细致的工作,亦可以采取折中、融通的方式处置,避免产生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惠农项目应该覆盖绝大多数农民,避免少数人专门钻政策的空子,盗取惠农资金。
农村医疗保险推行多年,解决了农民很多实际问题,本是一件大好事,但是随着交费基数由最初的10元上升至当前的380元,一部分农民选择脱保。如果采用分档次投保的方式,对应不同的报销比率,则完全可以避免当前的尴尬局面。三是要惠民生、暖民心。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等同于贫穷落后,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资源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农村经济变得更加活跃,更加繁荣,城市商品进村,农货进城更加频繁。项目的大量投入和政策资金的倾斜,逐步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新时代的农村不仅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还具有城市无可比拟的生态和环境优势,农村风貌的改变萌生了乡村旅游新业态。
这些农民面临的新业态,都应纳入地方发展谋略的范围。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要重点抓好产业建设,让农村能留住人、有活干、有钱赚、有奔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乡村产业兴旺并不单纯指农业发展,而是指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受资源禀赋的约束,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乡村、人力资本相对不足的农民走向现代化并不容易,只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农产品销售难是一个制约农业发展的障碍,必须化大气力培训农民的销售能力,让农民转变为农商。农民的致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变现能力。
因此,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流向乡村,实现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
(来源:炎陵县炎帝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