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千烟洲:从“江南沙漠”到“生态富矿”
夏日的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千烟洲,漫山遍野绿意盎然。生态果园里,游客穿梭采摘;观景平台上,摄影爱好者定格美景;农家乐中,村民们笑意盈盈地招待客人。“以前这里到处是裸露的红土,现在成了‘聚宝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黄明柏感慨道。
一户一烟,千户千烟,故名千烟洲。可谁能想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树木砍伐过度、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4.3%,“晴天一块铜,下雨一包脓。远望黄蒙蒙,近看水土空”,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江南沙漠”,村里人员外流严重,一度只剩下七户人家留守。
1983年,中科院南方山区综合科考队来到了千烟洲,经过对千烟洲资源条件的分析,科学家们把千烟洲改造的重点,放在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后,又设立中科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实验站。泰和县委县政府主动与试验站携手,开启了一场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的攻坚战。县镇村三级党组织迅速行动,成立联合工作组,与科研人员深入调研,最终探索出“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的立体开发模式。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带头,在荒坡上种下湿地松、胡枝子等适生植物,试验站专家全程跟进指导,让绿色在红土地上生根发芽。不过30多年,千烟洲被推选为里约热内卢的国际样板之一,联合国更是授予了全球生态修复“百佳”。
生态环境改善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县镇村三级党组织与试验站再次紧密协作,成立“党建 + 科技 + 产业”联合体。试验站提供蜜橘、樱桃、枇杷等新品种果苗和先进种植技术,保证四季有果,县里投入资金建设冷链仓储设施,镇里搭建电商销售平台,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三方还共同研发出系列深加工产品,推出生态研学、果蔬采摘等旅游项目,让千烟洲的生态资源变成了富民产业。
如今,千烟洲森林覆盖率高达 80%,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10.9%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600 万元,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 4 万多元。曾经的“江南沙漠”,已然成为“生态富矿”。昔日逃出深山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山水林田湖草人,生产生活生态村”的“千烟洲模式”升级版再度启航。暮色中,试验站的灯光依旧明亮,村党支部会议室内又在谋划新的发展蓝图……这场党委政府与科研力量的合作,仍在续写新的篇章。(邵平 王善华 康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