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淳朴的生活理趣美——评范剑鸣小说《水车简史》

2025-06-11 10:28 阅读
网友975537

范剑鸣先生所著的《水车简史》,其扉页题有作家化用《周易・系辞》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成的箴言,这句“天无不久,恒通能久,天无不通,惟变故通,天无不变,为穷始变”如同古朴的哲学钥匙,打开了小说那辽远又质朴的理趣空间。小说把“变”的哲思深深扎根于赣南梅江畔的高寨水乡,在苍翠木梓树荫下,基层干部高举党的扶贫旗帜,和背负着不同家庭困境的乡民们携手,以世代相伴的水车为支点,推动乡村经济与文化获得新生。这不是简单的器物复兴,而是一场“守正创新、革故鼎新”的深刻变革,它让深锁重峦的村落插上振兴的翅膀,与山外世界连通,最终实现家园宜居宜业、乡民富裕富足的目标。

《水车简史》既是高寨山水风物的革新画卷,也是乡民们筚路蓝缕的奋斗史诗。范剑鸣凭借四年驻村以及深入油茶产业的宝贵经验进行创作,在作品中融入对人生发展规律的探寻、对丰富生命形态的关怀,还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体察,从中提炼出一种粗放而旷达的生活理趣智慧。这种理趣美有着多方面的体现。

在扎根现实的哲学理趣方面,发展是新旧更替、由矛盾推动且以人民为主体的过程。范剑鸣没有进行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宏大的理念具体体现在高寨的振兴实践中。他敏锐地捕捉到城乡规划中的新旧博弈、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主次矛盾,以及对乡民个体价值的重新发现,这些思考如同盐溶入水中般自然地融入叙事。特别是以“水车复兴”来隐喻整体的乡村振兴,在疫情与复工交织的特殊背景下,勾勒出梅江人家跨越百年的命运流转。作家用朴素自然的笔调,在日常的谈叙之间,举重若轻地传达出对人类生存理想与生命意义的叩问。

小说对哲理意蕴的营造十分成功,它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通过鲜活的人物及其具体的生活境遇自然流露出来。就像余秋雨所说,艺术哲理在于对世界与人生内在意蕴的整体性开发。《水车简史》的三十九个章节都源于日常以及作者的深度反思,在自然、朴素、率真的描摹中展现出深远的立意,体现了作家“深入基层、关怀人生、亲近自然”的创作姿态。

其中,单亲留守女孩嘉欣的视角特别动人,也最具生活哲理的雏形。她对“散步”这个最初无法理解的“城里词”,从懵懂到领悟,意识到“散步”就是自己每天都在做的“走路”这件事,这生动地展现了城乡认知的差异,也微妙地揭示出她生活逻辑的悄然转变,她开始明白有些事并非只为追求“万事必有回响”的实际功用,享受过程本身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样重要,这种转变是作家对朴素生活哲学的精彩捕捉。

嘉欣面对母亲离去的创伤,其思考方式也充满童稚的哲思,她把群山想象成“奔跑”的意象,疑惑它们“是受了气?还是远方有更好的出路?”在成人高呼“回归自然”时,嘉欣却以孩童的本能与自然进行无言的对话,把母亲负气离去的事实“自然化”,比作奔流的群山,这既展现出她的坚韧,也无言地诉说着自然力量对心灵的抚慰与启迪,构成小说中极为清新动人的理趣篇章。

作家对爱情的思考也颇具个性,借驻村干部张琴对两段情感的反思,小说探讨了爱情的驱动内核,是感性的肌肤相亲,还是理性的精神共鸣?张琴最终的体悟指向后者,即灵魂深处的价值共振,更能滋养双方在积极进取中相互成就,使爱慕之心在人生长河中产生“正向性的化学反应”。张琴与男友在乡村振兴不同赛道上的并肩奋斗,正是这种正向爱情哲理的生动注脚,可以说范剑鸣通过张琴这一角色,巧妙融合了他对爱情与人生价值的哲思,体现出深厚的生活阅历与智慧。

在语言风格上,《水车简史》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散文特色,不刻意雕琢韵律,追求源自生活的自然流淌与真挚情感,是其清新淳朴理趣美的重要载体。清代刘大櫆推崇“不著脂粉”的朴素之美,认为其可贵之处在于平易近人、不加矫饰,巴金也追求艺术“真实、自然、无技巧”的境界,范剑鸣深谙此道。

小说中对留金坝瀑布的描写相当新颖脱俗,“眼前的瀑布并不高大,不像高高在上的李白,而像村子里那些普通的叔叔阿姨,一天到晚奔忙着,打闹着,安静着,东奔西跑,又顺着远远近近的路,顺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回来”,此处以村人喻瀑布,摒弃华丽辞藻,精准传递出嘉欣对瀑布那份天然的亲近感,比拟手法的运用让瀑布的姿态与乡民的生命节奏浑然一体,自然真实且生气盎然,让读者在感受水乡风光的同时,深刻体悟到其中蕴藏的生命活力。

《夜色》中对梅江夜景的勾勒也很出色,“河湾上波光潋滟,还能看到溪河隐隐从上游流淌而来,在两座高岭夹峙之中东奔西突,最终变成静水深流,进入河湾。岭上树木蓊郁,有时白鹭踩着学校铃声的尾音飞翔,翻飞一阵之后,就落在岭上的树梢”,寥寥数语,水光、山影、飞鸟、静流共同编织出一幅静谧与生机交织的画卷,这种语言之美源于作家对生活素材的熟稔与深情,其“接地气”的描写是朴素美、自然美的鲜活体现。

从选材来看,《水车简史》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特征,这得益于作家范剑鸣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和驻村干部身份。小说以他驻村四年的真实村落为原型,以新时代扶贫为背景,不仅体现在对赣南革命老区乡村真实图景的描绘和对乡村振兴复杂过程的记录上,还体现在对特殊历史时刻的精准捕捉与个性化叙事上。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被作家敏锐地纳入视野,小说展现了基层干部与乡民在疫情中“共克时艰”的情景,巧妙地将抗击疫情与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连接起来。尤其可贵的是,范剑鸣没有进行宏大叙事,而是选取“四海归家”的春节这一特殊节点,聚焦个体生命的真实境遇,通过“自我”视角,把曾经全民经历的疫情故事转化为作品中多元的、个性化的生命叙事,这种处理不仅再现了历史现场、构建了集体记忆,还通过强烈的“直面感”和“对话性”,成功唤起读者作为“观者”的深刻共鸣与主体卷入意识。

总之,范剑鸣在创作中始终有意识地“寻找着自己感情的领地”,而这领地就是鲜活的生活本身。时代变革的步履、赣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节点的剧烈震荡,都成为他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他忠实遵循“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原则,使《水车简史》真正发出了“我们民族的心声”,作品中蕴含的清新淳朴的生活理趣美,是其打动人心的核心魅力所在。

(作者:陈锦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