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新读】(五)情溢沙家浜

2025-06-15 15:00 阅读
宋一叶

宋一叶

五月,唤醒童年的记忆,怀揣儿时的向往,我走进江苏省常熟市的沙家浜。

隔着车窗玻璃,我挺直着身子,睁大双眼,向外张望。一块高大醒目的广告牌,一句熟悉的广告语撞进眼帘:“前面就是沙家浜!”当年这京剧《沙家浜》里耳熟能详的台词,如今却成了宣传沙家浜的广告语。

在岁月隐隐远去的缄默里,沙家浜似乎摇动着时光的橹桨,穿过芦苇荡,悄悄地向我靠近。只见农舍耸立,树木葱茂,岸柳成行,小桥蜿蜒,溪水缠绕,好一派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风光;远处的阳澄湖,碧波荡漾,河汊湖网,苇叶青青,渔歌阵阵,好一片独特而和谐的大自然生态景象。

这就是当年唱响全国的沙家浜?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沙家浜?似曾相识又恍若梦中。此刻,时光仿佛被凝固,遥远的记忆,久违的情怀,一下子被激活……我情不自禁地呼唤,沙家浜——芦苇荡,你有太长太久的等待,我却有太多太深的眷念?我急不可耐地寻觅,阿庆嫂、沙奶奶和郭建光的身影何在?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的足迹是否依稀可辨?

小时候,正是物质文体生活匮乏单调的年代。现代京剧《沙家浜》的电影,我看了又看,不知看过多少遍。记得一次,我与伙伴们冒着大雨,打着手电,翻山越岭,来回走了二十多里夜路,去邻村看电影《沙家浜》,等看完电影,从头到脚都被雨淋湿了,回到家时,已是深夜,但心里却乐呵呵的。后来,我一直珍藏着一张“文革”时发行的《京剧〈沙家浜〉》邮票,那英姿飒爽光彩照人的郭建光与阿庆嫂的双人造型,更让我对沙家浜心驰神往。

红石村里,横泾老街。一座依水而建、典型的江南茶楼,“春来茶馆”四个大字的牌匾,高悬廊檐正中。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去,只见坐着、站着、走着的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选了个临窗的位置落座,我边喝着香气袅袅的“虞山”绿茶,边兴致勃勃地观看正在演出的京剧《沙家浜》。眼前依稀重现的情景,七星灶、八仙桌,大水缸、大铜壶,是这般熟悉而又陌生;戏台上,粉墨登场的阿庆嫂、沙奶奶、郭建光,还有胡传魁、刁德一,是那样朦胧而又清晰。这时,一位同行的朋友合着唱腔与节奏,竟高声哼起了《智斗》中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台上唱,台下和,掌声,笑声,歌声,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坐上一条真正摇橹的小船,我慢悠悠地在芦苇荡深处穿行。抬眼望去,蓝天,丽日,一片苍茫浩渺、横无际涯的纤纤秀苇,绿意葱茏,纤尘不染,无休止地向着远处的天边延伸,一泓泓盈盈绿水,连着青翠的苇岸,织成了一个个似绸缎、如翡翠的帐幔;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嘟嘟”的汽艇,“咿呀”的小船,往返穿梭,逡巡游弋……啊,千亩芦苇,万顷湖水,一幅幽邃宁静的水墨画,一幅足以撼人心悸、超凡脱俗的壮丽景观。此刻,我的心完全被浸染、被陶醉,充溢着一种心旷神怡的欢愉。我似乎跨越岁月的长河,止不住地临风怀想,这一片片舒展繁茂的芦苇,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曾经以一腔的忠诚,一袭的柔情,掩护着那些被称为“芦荡火种”的新四军战士!青青的芦苇啊,虽然纤细柔软,但一簇簇地葳蕤绵延,却是出奇的芳翠,尽管刀劈斧砍,野火焚烧,但只要春风吹来,就会像当年的抗日军民一样,重新挺起不屈的身躯,染绿碧野,映亮蓝天。

忽然,“扑楞”一声,苇丛中一只水鸟翩然飞出,接着,芦荡中数不清的鸟,一齐“嘎吱嘎吱”鸣叫地冲向云天,密密麻麻地遮住了半爿天。鸟的叫声,像是一曲优美的和弦,回荡在天地间。我好奇地问,惊飞的是什么鸟?船娘说,这片芦苇荡面积有五千多亩,栖息在这里的鸟类达二百多种,有黑嘴鸥、丹顶鹤,还有白天鹅……橹桨摇曳,小船轻晃,水鸟惊飞,这情景,多像古人所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意境啊!

下船上车,紧靠着车窗,我深情地回望,渐行渐远的沙家浜——芦苇荡啊,那满眼的碧绿,满湖的旖旎,似乎有一种声音从遥远的天际滚过耳畔,注入我的灵魂——这是天籁的旋律?还是岁月的回响?我的心头溢满似水般的柔情,泛涌起记忆的涟漪:尽管硝烟散尽,天空廓清,沙家浜曾经燃烧过的峥嵘岁月,芦苇荡曾经摇曳过的英雄豪气,年年岁岁,世世代代,长存于天地人间!

(选自宋元翎散文集《岁月当歌》,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图片由AI辅助制作)

【作者简介】本名宋元鸰,笔名宋一叶,曾用名宋元翎,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林中一叶》《摆渡心灵》《岁月当歌》《昨夜星辰》《致敬夕阳》五部散文集,多篇作品获国家级大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