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大支教队教傣族舞:带乡村孩子触摸民族艺术

2025-07-02 15:07 阅读
爱润童心支教队员

2025年6月30日下午,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水口乡文明实践站里,傣族舞特有的柔美韵律悄然流淌。江西农业大学爱润童心支教队借助当地“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文明实践活动契机,以傣族舞基础手势教学为载体,为乡村孩童编织一场跨越山海的民族艺术体验。

指尖流转间,邂逅民族韵律。支教队员扎着利落的低马尾,粉色队服后背“江西农业大学”字样格外醒目。她站在教室中央,手腕轻旋、指尖舒展,将傣族舞“手型变化”拆解成诗意画面:“看,这是孔雀梳理羽毛,手指要像花瓣慢慢张开。”在《月光下的凤尾竹》旋律片段中,支教队员逐句分解动作:手掌从腰侧向上轻托,如同托起初升的月亮;指尖快速抖动,模拟凤尾竹被风吹动的姿态。

图1为支教队队员示范傣族舞手势,孩子们同步模仿学习。江西农业大学爱润童心支教队 供图

互动课堂里创意火花萌发。随着支教队员的指令,孩子们迅速转身组队。教室前排,几个孩子手叠手、身微倾,在木质座椅间拼凑出并不规整却充满生命力的“花环”。

图2为孩子们在支教队员引导下进行傣族舞互动练习,手拉手模拟“孔雀见面”造型。江西农业大学爱润童心支教队 供图。
图3为课堂上孩子们专注观察支教队员的傣族舞示范,神情认真。江西农业大学爱润童心支教队 供图。

这场40分钟的舞蹈课,是支教队“艺术乡建”计划的缩影。早在筹备阶段,队员们就发现:乡村孩子对民族艺术认知空白,但对自然、童话充满好奇。“傣族舞的手势像在讲故事,很适合启蒙。”支教队员透露,团队特意邀请舞蹈专业成员打磨教案,把“孔雀”“月亮”等意象嵌入动作,让知识不再晦涩。

当教室的夕阳透过窗棂,洒在孩子们汗津津的脸庞上,指导老师袁梁望着窗外的青山,耳畔仿佛又响起孩子们带着乡音的歌声,“原来民族舞不远,就在他们的指尖、眼神里,在这堂跨越山海的课堂里。”(敖钰莹)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