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旧址里的光影传承:支教队的红色寻踪之路

2025-07-06 21:45 阅读
洪敏

7月3日的宜春靖安红星村暑气蒸腾,爱润童心支教队的队员们背着摄像机、三脚架和自制道具,沿着蜿蜒的山路,向红星村人民政府旧址进发。这次特殊的"三下乡"任务,不仅要拍摄红色主题视频,更要将革命故事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的课堂素材。

图 1  支教队员走山路前往旧址  江西农业大学爱润童心支教队 供图

山路上碎石遍布,拍摄设备压得人肩膀生疼。负责扛摄像机的支教队员脚下打滑,险些摔倒,身旁的队员一把扶住器材箱:"这可比平时背教案沉多了!"烈日直射下,大家的T恤很快被汗水浸透,头发黏在脸上也顾不上擦。路过的老乡递来竹编草帽,笑着说:"当年红军战士也是这样翻山越岭来开会的。"这句话让队员们心头一震,仿佛触摸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抵达旧址后,闷热的室内弥漫着陈年木梁的气息。一面面斑驳的墙壁上,挂满了红星村革命历史的见证——褪色的锦旗、泛黄的照片、陈旧的奖章,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支教队员们驻足凝视,仿佛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这些荣誉不仅是红星村的骄傲,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支教队员们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些红色故事生动地讲述给孩子们听,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图 2  旧址照片  江西农业大学爱润童心支教队 供图

闷热的旧址庭院里,爱润童心支教队架起摄像机,开始红歌教学拍摄。支教队员站在石阶高处,带着队员齐声唱响《映山红上杜鹃鸣》。烈日晒得大家脸颊通红,汗珠顺着脖颈滚落,却丝毫不影响歌声的清亮。突然一阵山风掠过,吹得屋檐下悬挂的党旗猎猎作响,与童声合唱交织成动人旋律。为了捕捉最佳画面,摄像师趴在发烫的石板地上,任汗水滴落在取景框边,专注记录着大家挥动自制小红旗、齐声高歌的模样,这一刻,革命旧址仿佛也因歌声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 3  支教队员教学红歌  江西农业大学爱润童心支教队 供图

拍摄过程中状况不断。为了录制清晰的解说词,队员们在户外反复重录,喉咙干得发疼;为了拍摄旧址全貌,手背很快被晒脱了皮。但支教队员们深知,他们正在做的,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拍摄任务,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传承。在红星村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追寻红色足迹的汗水与欢笑,也见证了革命精神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的生根发芽。

图 4  支教队员在入党誓词前宣誓  江西农业大学爱润童心支教队 供图

当夕阳为旧址镀上金边时,队员们终于完成了素材采集。返程路上,大家讨论着如何把这些珍贵画面剪辑成红色教育课,让孩子们明白:当年他们在这间教室里召开会议时,面临的不仅是闷热和简陋,更是随时可能暴露的危险。而现在,支教队要用镜头和故事,将这份跨越时空的坚守,传递给红星村的每一个孩子。

图 5 如今红星村现状  江西农业大学爱润童心支教队 供图

图 6 如今红星村现状  江西农业大学爱润童心支教队 供图

如今的红星村早已今非昔比,凭借深厚的红色底蕴,成功跻身江西省级红色名村之列。曾经泥泞的山路,如今已被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取代,路旁立起了印有红色标语的文化墙,成排的太阳能路灯沿着道路延伸。旧址周边,原本杂乱的空地被规划为红色文化广场,青砖铺就的步道、栩栩如生的革命主题雕塑,与翻新后的白墙黛瓦民居相映成趣。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溪边的休憩长廊里,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往事,孩童们嬉戏追逐,处处洋溢着幸福祥和的气息。红色历史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融共生,不仅让革命精神代代传承,更让这座深山村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