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犁破晓耕云浪,青春执笔绘振兴
7月2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逐梦乡野 赋能乡村”暑期实践队,在院团委黎婷老师带领下,近日深入抚州市宜黄县圳口乡,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把知识融入乡村发展脉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智慧与汗水赋能乡村振兴。
一、 产业赋能:云端架桥联市场,匠心淬炼兴特色
实践队聚焦产业发展核心,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云端助农“鲜”行:在徐溪村豆角基地,队员们化身“带货主播”。“家人们看,这是我们现摘的豆角,脆嫩爽口...”汗水浸湿衣背,阳光晒红脸庞,直播间却热度飙升——最高冲进平台生鲜榜前30名!累计观看超5万人次,带动销售200余斤。一根根豆角借“云快车”驶出深山,连接广阔市场;淳朴乡情更透过方寸屏幕,传递四方,为农产品插上“数字翅膀”。

匠心寻味“炼”黄精:循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的嘱托,队员们探访特色黄精加工作坊。揭开蒸笼,浓郁药香扑鼻。 “蒸要足火候,晒要透阳光,九次轮回方得醇厚...”老师傅的讲解,揭开了“九蒸九晒”传统工艺的神秘面纱。队员们亲手尝试切割,感受古老技艺的温度与现代转化的潜力。这升腾的蒸汽,正是乡村特色产业依托传统智慧、迈向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科技兴农“强”筋骨: 队员们勤学好问,围着现代化农机“打破砂锅问到底”。在老农指导下,亲手操作,感受铁犁破土的轰鸣。 “这机器怎么转弯?”“犁头如何深耕?”书本原理在翻飞泥土中“活”了起来。此行,队员们深刻体悟:科技兴农的引擎,需深扎泥土,产学研融合方能释放澎湃动能。

二、 农情体验:青秧入泥知稼穑,沃野千重觅真知
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在躬耕中感悟农耕文明,在产业链上了解现代农业。
汗滴禾下“识”艰辛: 晨曦微露,队员们卷起裤腿,踏入深湖村水田。在老农指导下,一场“插秧实训课”展开。弯腰、分苗、插下...泥水溅满衣衫,汗水滴入土地。指尖触摸温润泥土,课本上的“农耕文明”变得真切。当一行行新绿随风摇曳,“粒粒皆辛苦”的千钧分量铭刻心间。

花果飘香“探”富路: 徒步登上横源村花果山,累累硕果压弯枝头。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与村民的匠心管护,让每颗果实成为致富“金钥匙”。从果农布满老茧的双手,到政策精准滴灌赋能,满山丰收景象,无声诉说着党民同心、科技助农的奋斗密码。暮色中,青春身影与漫山果香交织,绘就知识反哺乡土的图景。

稻菽千重“链”未来:骄阳下,队员们深入麻坑村“制种—烤烟”产业一线。金浪翻滚的稻田与舒展碧叶的烟田交相辉映。村干部现场教学,展示从精耕细作到市场销售的完整链条。党的富民政策如何化作良田沃土,科技如何结出硕果,在此得到最直观诠释。 这趟旅程,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在农业现代化的脉搏跳动中愈发铿锵。

三、 乡风润泽:田垄絮语印初心,情暖桑榆递温情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孝亲敬老美德,以青春温度滋养文明乡风。
对话田垄“守”初心: 在横源村田埂,队员们遇见84岁老党员许英辉。62年党龄,他始终扎根泥土。佝偻的背,粗大如树根的手指,念叨的尽是村里事:水渠该修何处,谁家需帮扶... 没有惊天伟业,这双丈量田垄的脚,踏出的是民生尺寸;这张沾满泥土的嘴,道出的是村庄期盼。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青年在泥土芬芳中,读懂“为民担当”的质朴与永恒。

情暖夕阳“践”孝善: 烈日下,队员们走进留守老人家中。方言差异挡不住温情流淌。得知风扇故障,队员们立即拆机、清灰、上油、调试...油污沾满双手,汗水湿透衣衫,只为清风再抚银发。 临近饭点,厨房炊烟袅袅,队员们洗切烹炒,将热腾腾的饭菜端到老人面前。这些沾满油污与汗水的瞬间,正是“强国有我”誓言最温暖、最有力的青春践行。

此次圳口乡之行,是一堂行走在红土地上的生动“大思政课”:在产业赋能的探索中,见证云端助农的活力、特色匠心的传承与科技兴农的力量;于农情体验的躬耕里,体味农耕文明的厚重、现代农业的脉动与知行合一的真谛;借乡风润泽的实践中,感悟红色初心的坚守、孝亲美德的力量与青春担当的温度。
未来,江西农业大学“逐梦乡野 赋能乡村”实践团将继续深学笃行,将论文写在赣鄱大地的丰收画卷上,把担当熔铸于稻浪翻涌、机械轰鸣的振兴征程中
我们坚信,青春足迹点燃的星火,必将奏响一曲无愧时代、响彻沃野的青春丰歌!
(供稿: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逐梦乡野 赋能乡村”暑期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