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2025-07-15 22:20 阅读
🌞

“探寻非遗文脉,传承文化根魂”——航空智能装备学院“星河拾光队”三下乡活动纪实,航空智能装备学院“星河拾光队”在指导老师周平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6日奔赴浮梁县兴田乡严台村和潭口村,开展以“探寻非遗文脉,传承文化根魂”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走进严台村天祥号浮梁茶叶博物馆与潭口村珍珠灯非遗馆,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队员们深入探寻当地的非遗文化,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

 首站严台村:茶香四溢,传承百年红茶文化

指导老师:周平

星河拾光队的第一站来到了浮梁县兴田乡严台村的天祥号浮梁红茶博物馆。严台村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是浮梁茶的核心产区。而天祥号浮梁红茶博物馆,承载着浮梁红茶的辉煌历史。它的前身是1956年建成的全县第一家村级初制厂,在2015年改建为博物馆,并于2019年逐步对外开放。

队长:曹端斌 供图

走进博物馆,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馆内近2000多件展品,从茶史、茶奎、茶技、茶俗、茶类、茶艺、茶器等八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浮梁红茶的发展脉络。省级非遗传承人、浮梁县天祥号浮梁茶叶博物馆宋有树馆长亲自为队员们讲解,从天祥茶号的创立,到制茶技艺的传承,从茶叶的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到烘焙等工序,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汗水。

宣传组:李泽鹏 供图

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提问,还亲自参与到茶叶制作的体验中。通过亲手揉捻茶叶,感受茶叶在手中的变化,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制茶工艺的魅力与不易。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浮梁红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牌,这一荣誉不仅是浮梁红茶的骄傲,更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见证。

宣传组:张银华 供图

再访潭口村:灯彩绚烂,领略千年非遗风采 告别天祥号浮梁茶叶博物馆,星河拾光队来到了潭口村,探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珠灯。据了解,珍珠灯始于唐玄宗年间,是古代皇帝赐给潭口村全体村民的御用灯彩,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为维护其严肃性,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三个晚上舞灯,且灯彩只能在本村舞,不得出村庄。

宣传组 :王菲琳  供图

在潭口村,队员们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珍珠灯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汪庆和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珍珠灯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队员们了解到,制作珍珠灯的过程十分复杂,所有灯笼都由村民们共同制作。腊月里采伐好一根上等毛竹,选好十三个桠节,然后在留下的竹枝上扎上手香三百六十五枝以上,寓意为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平安。

宣传组:樊欣怡
宣传组:曹端斌  供图

队员们在汪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珍珠灯制作过程中最精妙的剪纸技艺。从细致的绘制、巧手的翻折,到精准的裁剪,每一种纹样都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祝愿与深厚情感。这份汪老先生倾囊相的技艺,不仅在青年学子心中点燃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热爱与尊敬,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非遗“活态保护”与薪火相传的重大意义。

指导老师:周平    供图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家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是一次充满意义的文化探寻之旅。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未来,“星河拾光队”的队员们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非遗传承故事,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