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蛋壳纳古今,匠心雕琢非遗韵
#暑期“三下乡”# #蛋雕# #非遗传承#
叮叮当当,刻刀轻舞间奏响艺术乐章!当同学们拿起刻刀,在纤薄蛋壳上雕琢艺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灵感火花呢?
7月6日上午,江西师范大学“鹿知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服务队体验了“乐安蛋雕”,在指尖专注中感悟匠心传承。
匠心解密:六道工序现神韵
非遗传承人邹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乐安蛋雕的历史渊源以及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从选蛋、打孔到设计图案和雕刻,邹老师层层剖析,深入讲解,将毫厘之间的技巧娓娓道来。同学们眼中闪烁着惊叹的光,仿佛触摸到了时光沉淀的温度与匠心独运的密码。

指尖传承:刀刻蛋壳启非遗
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同学们在邹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纷纷化身 “蛋雕传承人”。他们先执铅笔,在薄脆的蛋壳上细细勾勒心仪的图案;随后拿起刻刀,目光紧紧锁住刀尖,尝试在这脆弱的 “画布” 上刻下时光的印记。刀尖轻触蛋壳的瞬间,需精准把控力度 —— 太重,蛋壳会骤然碎裂;太轻,刻痕又难以显现。每一道纹路的雕琢,都伴随着细碎的沙沙声,刀尖触壳的瞬间,细微的碎屑簌簌飘落,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匠心,在年轻一代的手中重获新生。

精修细琢:修型洗壳展佳作
蛋雕初成,邹老师一对一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修改和打磨:为线条歪扭的纹样补刻几刀,给力度不均的刻痕调整深浅。待修改完毕,同学们便在老师指导下用针管小心抽取蛋液,再将清水缓缓注入,来回晃动着冲洗内壁 。待清洗完毕后,同学们纷纷举起手中的蛋壳,那些曾经薄脆易碎的蛋壳,此刻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蛋雕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还是一堂精彩的育人课。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将把蛋雕文化带回校园,让这门古老技艺在青春校园里焕发新的生机
(供稿人 王凯成 刘美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