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明新作《道之为物·墨垄卿》
墨韵写牛魂,道心映万象
—— 评李秋明《道之为物・墨垄卿》
文 / 郑明 朱细胜
图 / 李秋明

李秋明《道之为物・墨垄卿》,以水墨为语、扇面为笺,绘就牛之神韵,尽显东方艺术哲思与笔墨张力。
画家深谙水墨三昧,积墨与泼墨交融互渗:积墨于牛身堆叠出岁月斑驳的浑厚层次,似老牛历经风霜的褶皱;泼墨施于前腿、腹部,随性游走间暗合牛体结构,铺陈出水牛皮毛的温润与厚重。散锋勾勒尤见精妙,绘鼻、嘴时以浓墨破“似干非干”之局,瞬间赋予粗糙肌理与灵动气韵,头部、臀侧“自然生出牛毛纹”,让墨色从平面跃为生命质感,尽显“五笔七墨”的现代表达。
扇面空间里,牛的造型以简驭繁。线条凝重却不板滞,勾勒牛角与躯体轮廓,于“似与不似”间立起筋骨。牛歇息之姿中,前腿隐、后腿显,腹部至背部的墨色过渡,传递出皮肉松弛与筋骨支撑的张力;鼻、眼以墨色浓淡点染,不画全形却神态毕现——或望远方、或盼归人,将牛“劳作毕,心有寄”的情感,凝于留白与取舍间,尽显“传神写照”的审美精髓。
牛在中国文化中,从来不是单纯的生物符号,而是勤劳、奉献的精神图腾,“俯首孺子牛”更早已升华为民族品格的象征。李秋明以 “墨垄卿”(牛的雅称)为题,赋予老牛人格化温度:它是耕耘者的伙伴,是岁月长途中沉默的“创造者”,更是东方哲学“道之为物”的具象载体。牛的质朴,呼应着“道法自然”的通透;牛的坚韧,映射着“自强不息”的筋骨——这种精神,恰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鲜活投射。在当代语境下,这幅作品以传统笔墨回应时代命题:当快节奏的生活模糊了劳动的价值,当功利化的si潮稀释了奉献的意义,画中老牛的沉静与坚守,便成了唤醒共鸣的钥匙,让观者重新体悟 “劳动之美”在于耕耘的踏实,“奉献之贵”在于坚守的纯粹。
这种精神共鸣,源于牛的形象早已超越田埂间的耕耘者,化作民族精神的注脚。它低头犁田的沉默,是对土地最虔诚的承诺,恰如万千劳动者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托举家园;它负重前行的坚韧,是面对风雨不折的脊梁,恰似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身影,以血肉之躯筑牢家国屏障。这份勤恳与担当,早已刻入民族骨血,让“家国”二字在一犁一耙的耕耘里、一步一履的奋进中,有了最坚实的支撑与最动人的温度。
李可染画牛重意境,以墨色晕染出“山水牛”的诗性哲思;黄胄画牛偏生活,以线描勾勒出“人间牛”的乡土鲜活。李秋明之牛,则在扇面方寸间,让牛的精神内涵与水墨本体探索深度耦合,可谓继承了两位先贤的衣钵。李秋明的《道之为物》是个系列,从《道之为物·逍遥游》的人在宇宙秩序中对自我位置的认知——既敬畏天地,又不失昂扬之志的表达,到《道之为物·天狼》的以多元视角观照“众生——宇宙”的关联,再到《道之为物・墨垄卿》的对牛及具有牛的精神之人的赞颂,实乃拓宽中国水墨“写牛即写心、写心即写文化”的疆域,为后来者昭示着“传统根基与当代表达互融” 的无限可能,进一步完善其“后哲学”绘画体系。
《道之为物・墨垄卿》以墨为骨、以水为脉、以牛为魂,在扇面方寸间打通了传统笔墨、文化符号与当代审美的通道。它证明:当代水墨创作能于传统基因中开新境,让古老的 “牛”继续驮着东方文化的厚重与新生,在艺术长河里稳步前行——而这前行的每一步,都印刻着民族精神的坚守与时代精神的回响。
2025年7月26日初稿
2025年7月27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