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里学党史 文化广场送服务

2025-07-30 21:18 阅读
赣鄱红韵薪火团

长冈精神励人心 历史回响照前行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赣鄱红韵薪火团的志愿者们已踏上前往长冈纪念馆的路。这座隐藏在街巷深处的纪念馆,因毛爷爷著名的“长冈乡调查”而闻名,是传承红色调研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数字财贸学院的学子而言,这里不仅是党史学习的课堂,更是理解“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生动教材。

图为长冈乡纪念馆外观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三乡下团队 赣鄱红韵薪火团队员 曾涛 摄
图为赣破红韵薪火团进入求真园学习留念影像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三下乡团队 队员黄婧 摄

 走进纪念馆大门,一尊“毛主席与群众座谈”的雕塑映入眼帘:主席坐在长凳上,身体前倾,认真倾听老乡说话,身旁的农民捧着旱烟袋,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讲解员轻声介绍:“1933年,毛主席历时十多天,走遍长冈乡的家家户户,写下《长冈乡调查》,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志愿者们围在雕塑前,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细节,数字财贸学院的小肖拿出笔记本:“我们做市场调研时总说要‘精准画像’,原来80多年前,革命先辈就用脚步践行着‘精准调研’的理念。”

图为雕像全景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三下乡团队 赣鄱红韵薪火团 队员小肖摄

在文献展厅,泛黄的《长冈乡调查》手稿复印件前围满了志愿者。纸张上的字迹工整有力,密密麻麻记录着乡苏干部的工作方法:“每村一个农事试验场”“群众大会每十天开一次”“优待红军家属要分等级”……讲解员指着其中一页说:“你们看,连‘妇女学犁耙’这样的细节都记下来了,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调查,才让政策制定有了扎实的根基。”志愿者小王是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他特意拍下手稿上的数据表格:“这里的人口统计、土地分配数据,分类比我们现在做的问卷还细致,回去要好好研究这种调研方法。”

在“乡苏办公场景”复原区,志愿者们体验了一把“红色办公”。老式算盘、铁皮公文包、手写的通知告示……桌上的煤油灯盏里还留着黑色的灯芯。“当时没有电脑,干部们就是用这样的工具,把全乡的民生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讲解员的话让志愿者们陷入沉思。大家轮流坐在木质办公椅上,想象着当年干部们挑灯夜战的场景,不少人拿出手机,用慢镜头记录下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桌面上的画面,仿佛要将这份“踏实做事”的精神定格下来。

图为赣鄱红韵薪火团跟随讲解员深入学习长冈乡调查过程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三下乡团队 赣鄱红韵薪火团 队长 杨丽华 摄

离开前,志愿者们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感悟。团队负责人写道:“长冈精神告诉我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干事业,都要脚踩泥土、心怀群众。未来的调研工作,我们要带着‘把群众当亲人’的态度去倾听。”一上午的参观,大家不仅拍摄了300余张史料照片、录制了50分钟讲解音频,更在心中播下了“求真务实”的种子。

投稿路径细梳理 宣传渠道早打通

午后的实践基地里,少了几分奔走的热闹,多了几分伏案的专注。志愿者们围坐在长桌旁,开始梳理各类投稿网站的路径——这是确保实践成果“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也是数字财贸学院学子发挥专业优势的舞台。桌上摊开的笔记本上,早已按“中央媒体”“地方平台”“校园渠道”分类列出了20多个网站名称。负责宣传的小张打开电脑,一边浏览网站首页一边讲解:“新华网的‘青春中国’栏目侧重基层实践故事,我们的红色调研内容适合投稿;江西新闻网的‘民生服务’板块,更关注志愿服务的具体成效。”大家分工协作,一人负责记录网站的投稿邮箱、字数要求,一人分析近期热门选题,还有人用思维导图整理不同平台的风格差异。

赣鄱红韵薪火团投稿前会议分工、提醒注意事项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三下乡团队 赣鄱红韵薪火团 队员 吴淑珍 摄

“这个网站要求配3张以上现场照片,且需无水印高清图。”志愿者小陈突然提醒,大家立刻翻出相机里的素材,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图片单独存档。遇到不确定的细节,他们就拨打网站编辑部的电话咨询。当得知某平台的“大学生实践”专栏需要视频素材时,学数字媒体的同学主动请缨:“我来剪辑一段1分钟的精华版,突出长冈纪念馆的学习场景。”梳理过程中,大家还发现了不少“隐藏技巧”。比如某地方政务网更青睐“数据化成果”,于是特意统计了上午参观的核心数据:记录革命故事15则、整理调研方法8种、拍摄史料细节92处;某校园公众号擅长“人物视角”,便决定以“00后与80年前的调研精神对话”为主题撰写稿件。两个小时的梳理,最终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投稿指南》,不仅标注了各平台的截止日期,还附上了针对性的写作建议,为后续宣传工作铺就了清晰的路径。

广场调研听民意 公益舞蹈传欢乐

夜幕像一块深蓝色的幕布缓缓拉开,社区广场渐渐热闹起来:广场舞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在喷泉边追逐,老人们摇着蒲扇坐在石凳上聊天。赣鄱红韵薪火团的志愿者们带着问卷和音响设备,在这里开启了一场“接地气”的夜间服务。调研摊位刚摆好,就有居民主动上前。“你们是上午去长冈纪念馆的学生吧?”一位遛弯的大爷认出了志愿者,“我年轻时也去过,那里的故事讲不完啊!”大爷的话拉近了距离,大家顺势聊起家常。当问到“最需要的社区服务”时,带孙子的张阿姨说:“能不能办个暑期托管班?我们老两口辅导不了作业。”开小卖部的刘叔则建议:“防溺水宣传挺好,但能不能弄点方言版的,老人听得懂。”志愿者们蹲在地上,借着路灯的光认真记录,不知不觉间,问卷上的字迹已晕开了好几处汗渍。

遛弯大爷称赞志愿者的作为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三下乡团队 赣鄱红韵薪火团 队员 廖林磊 摄

晚上八点,广场中央的音乐突然切换成轻快的旋律。志愿者们放下笔,拉起手跳起了排练多日的公益舞蹈。《少年》的前奏一响,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几个小姑娘跟着节奏摇摆,很快就被志愿者拉进了队伍。跳着跳着,连围观的年轻阿姨们也加入进来,“没想到你们还会跳舞!”刚学会几个动作的李阿姨气喘吁吁地说,“平时带孙子累,这么一跳浑身都舒服了。”

晚上八点,广场中央的音乐突然切换成轻快的旋律。志愿者们放下笔,拉起手跳起了排练多日的公益舞蹈。《少年》的前奏一响,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几个小姑娘跟着节奏摇摆,很快就被志愿者拉进了队伍。跳着跳着,连围观的年轻阿姨们也加入进来,“没想到你们还会跳舞!”刚学会几个动作的李阿姨气喘吁吁地说,“平时带孙子累,这么一跳浑身都舒服了。”

年轻阿姨加入公益舞蹈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三下乡团队 赣鄱红韵薪火团 队员 黄婧摄

舞蹈结束后,志愿者们还准备了“互动小环节”。他们拿出白天在长冈纪念馆拍的照片,问孩子们:“知道这是谁吗?”当有孩子答出“毛爷爷”时,就送上一枚手绘的红色书签。借着这个机会,大家又把长冈乡的故事讲给居民听,让红色记忆在欢声笑语中传播。晚上九点半,广场的人渐渐散去,志愿者们收拾东西准备返程。清点成果时发现,不仅收集到有效问卷237份,还意外收获了12条社区服务的“金点子”。更重要的是,不少居民主动询问:“明天还来吗?”这简单的五个字,成了对他们最大的肯定。从长冈纪念馆的历史沉思到社区广场的烟火气,实践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红色精神的传承,一头系着民生服务的落地。志愿者们在日记里写道:“白天学的‘调查精神’,晚上就用在了广场调研中;上午悟的‘群众路线’,傍晚就体现在与居民的共舞里。原来,最好的实践就是让理论扎根生活,让青春贴近民心。”

作者:杨娜 余晗恩 杨丽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