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淬炼青春志,聚能点亮非遗光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聚能环”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服务队围绕红色文化、古色文脉和非遗传承三大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工艺实践等形式,走访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场馆,开展非遗技艺实操,助力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此活动中,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饶先发看望慰问实践队成员并参与部分实践活动,南昌校区团工委书记杨志伟和锦源村党支部书记曾昭体一同参与。

红色铸魂,从先烈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实践服务队踏上红色研学之路。在方志敏烈士陵园,队员们向烈士墓行注目礼,通过纪念馆内泛黄手稿与历史照片,重温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精神,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坚守信仰的赤诚,能动242班朱航感慨道:“近距离凝视泛黄手稿时,突然懂了‘清贫’二字不是口号,而是革命党人内心的信仰。”

在永和镇锦源村,队员们走进曾山故居,并在锦源村党支部书记曾昭体的带领下参观古宅、研读文献,系统了解曾山同志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的历程。其坚定信念与奉献精神让大家深受触动,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此外,在吉安县将军公园,学院党委书记饶先发以开国将军的光辉事迹为线索,为实践队员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结合将军们艰苦的奋斗历程,站在英雄塑像前,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带领队员们回顾革命岁月,激励大家坚定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古色寻韵,在文脉传承中感悟家国情怀。实践队循着历史脉络,深入探寻庐陵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文天祥纪念馆,队员们围绕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和复原的场景,对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情景模拟和交流讨论,在实践中全方位了解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一生。其忠贞报国的爱国情怀与崇高的民族气节深深震撼着每一位队员。

走进有“江西四大书院”之称的白鹭洲书院,队员们在泮池、棂星门、道心堂等建筑间开展“古书院寻踪”打卡活动,也坐在学堂,跟着带队老师一齐诵读古代经典,聆听古代学子的读书往事,感受“敦化育才”的教育理念。机器人231班梅永胜在漫步书院时感慨:“白鹭洲书院的泮池边,仿佛听见古人背书声,原来文脉真的会穿过时光,让人心生敬畏。”

在吉安市博物馆,从商周青铜器到明清书画,从革命枪炮到民俗展品,实践队员们认真观摩。他们驻足观察青铜器上的纹路,讨论书画作品的笔墨神韵;面对革命枪炮,有人拿出手机,记录枪炮背后的红色故事。通过参观,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吉安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非遗焕彩,在千年窑火中触摸匠心温度。吉州窑的千年瓷韵是实践队的重点探访内容之一。“聚能环”社会实践服务队先后来到吉州窑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究龙窑遗址。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清晰了解到吉州窑从唐代初创、宋代鼎盛到元明延续的发展轨迹。当亲眼目睹木叶纹盏注水后,沉睡的木叶浮至表面、叶脉清晰如初的奇观时,大家无不惊叹于千年前工匠的鬼斧神工。在龙窑遗址,队员们踏着承载六百年岁月的匣钵碎片,望着依山而建的“龙窑长龙”,感叹古人借山势控火候的智慧。

此外,队员们还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与陶器拉坯、彩绘。揉泥、扶坯、转轮轻旋,指尖与湿润的陶土相触,泥料在掌心显露出圆浑的轮廓。队员们围站在拉坯机前,认真地跟着专业老师的示范调整手势。彩绘时,实践队员们找到自己心仪的图片后开始勾勒,盯着陶碗上的线条,轻轻蘸取少量颜料,在画笔起落间将颜料点在陶碗上。

体验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们与非遗大师段敏瑞深入交流,从制作流程、独特技艺,谈到庐陵陶瓷文化的历史背景、传承现状,再到庐陵文化的内涵与保护。大师讲解了庐陵陶瓷从历史到工艺的奥秘,还分享了文化传承的故事,助力挖掘庐陵陶瓷文化的价值,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软智241班曹文涛在体验后表示:“这次交流让我明白传承传承非遗不仅要做好保护,更要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青春相聚,于实践同行中厚植友谊之花。实践服务队在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的暑期社会实践之行步入尾声,在此期间,队员们不仅在青少年社会实践点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更与其他高校实践团队在基层服务中相遇相知。为深化实践成果、促进经验互鉴,两校围绕本次暑期实践所知所感开展了一次实践经验交流分享会。会上,有实践队员分享在吉州窑亲手制作陶瓷,手法和经验的缺一不可;也有人抛出疑问,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在当地的社会活动中做好志愿者服务等等,在这些交流和分享中,实践队员们表示从中学到了传承文化、服务基层的多层思路和想法。

此次实践交流分享不仅是一段实践旅程的温馨收尾,更搭建起两校学子交流共进的桥梁。未来,实践队员们将把在永和镇的所学所感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以更饱满的姿态投身社会实践,让青春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聚能环”社会实践服务队员们在红色教育中筑牢信仰之基,在古色文脉中汲取精神养分,在非遗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让青春力量助力文化传承,用实际行动诠释“强国有我、青春有为”的担当。 (图/徐智涛 文/朱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