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锦绣霓裳--少数民族服饰里的文化密码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卢莎、刘良坪、曾涛) #暑期“三下乡”#
一针绣出千山景,万线织出百族春
当彝山的火、苗岭的银、壮乡的锦、哈尼的田,在一针一线里相遇——是彝族的黑红织进天地的庄严;是苗族的银冠挑亮星河,蝴蝶妈妈的翅尖掠过衣襟;是壮族的壮锦铺开左江的浪,木棉红染透围裙;是哈尼的梯田爬上衣角,藏青是山雾,靛蓝是水光,红米的红晕染着腰带。
走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民族服饰的制作过程,小到阿妈们在路边缝制,大到门店缝纫机的轰鸣。在制作工艺方面,团队成员们见识到了令人惊叹的传统技艺。手工刺绣、蜡染、银饰制作等工序复杂且精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和智慧。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艺人向队员们展示了她耗时数月完成的一件精美服饰,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本民族文化的深情。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就像他们对待刺绣那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银饰映日歌千曲,绣线缠春乐万家
彝族苗族等这些少数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自然相融、与生活相伴的智慧结晶。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民族的过去,承载着民族的现在,也将走向民族的未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服饰文化,就是守护各民族的精神家园,让这些 “穿在身上的文化” 在新时代依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永不凋零的瑰宝。

在公园广场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少数民族有的在乘凉、有的在跳民族舞蹈、也有的安静的完成漂亮的刺绣。精美的刺绣包括对于鞋子、领子、帽子、衣服。彝族刺绣的针法丰富多样,每种针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彝族妇女们熟练地运用这些针法,在绣布上自由穿梭,将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了她们的心血与情感。她们运用图案或写实、或抽象,把它们相互组合,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不仅展现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成为了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当志愿者询问到一位阿妈为啥要坚持这门手艺时,尽管付出的时间和回报不成正比,但她回答“喜欢就做了”。这个回答让我们心里一暖,让我想起“因为热爱会赋予你披荆斩棘的力量,让你成为自己人生的英雄。”

团队:赣苗连心团
投稿人: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