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从误解到倾慕(散文),我与梁实秋的文字缘

2025-08-03 09:50 阅读
青苔社

从误解到倾慕

——我与梁实秋的文字缘

□闻君


中学时代初识梁实秋,是在鲁迅那篇著名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里。那时的我,对现代文学史一无所知,只觉得被鲁迅痛斥的人必定不是什么好人。这个印象在心底生根发芽,以至于后来一直不曾关注他。说来遗憾,我书架上明明有一本《消闲四品》,里面收录了他的不少文章,却从未想过要翻开一读。

细想起来,我对这位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家的认识实在片面。梁实秋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逾三千万字的著作,从散文到译作,从文学评论到辞典编纂,几乎涵盖了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虽然知道他耗费四十年心血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却总觉得那是个钻故纸堆的老学究。这一错过,就是整整三十年。

直到2020年的一个偶然契机,我对梁实秋的偏见才彻底改变。那时我正沉浸在民国文人的世界里,一边读着《南渡北归》、《大师巨匠》等书,一边收听喜马拉雅上由云南电视台资深播音员王革主播的余斌文史随笔集《西南联大的背影》。当全面深入了解了梁实秋之后,我不禁莞尔——这个被鲁迅痛斥的"走狗",原来是个会在空袭时慢条斯理收拾茶具的妙人,是写下"你在这头,我在那头"的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老师,也是作家冰心口中"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的挚友。

这种发现,让我立即翻出尘封已久的《消闲四品》。那些文字如清泉般流淌,瞬间涤荡了我多年的偏见。他谈喝茶:"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论骂人:"骂人要骂得微妙含蓄";就连写蚊子都能妙趣横生——"蚊子在帐外嗡嗡,帐内之人辗转反侧,忽然觉得人生实苦"。读罢意犹未尽,我又买来《雅舍小品》和《秋室杂文》。这样的文字,哪里像是出自一个被简单定义的"资产阶级文人"?分明是一位洞悉人情、妙趣横生的智者。

最打动我的是他的"人性论"文学观。在那个激进的年代,他坚持认为文学应当表现普遍的人性,不该沦为政治的附庸。这种清醒与坚守,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的文人风骨。

说来有趣,读得入迷时,我竟不自觉地模仿起他的笔调。那段时间,写家中那盆半死不活的绿萝,笔下忽然就带出了几分梁实秋式的幽默:"此绿萝随我三年,三年间我待它不薄,它却总是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相依为命'吧。"写完后不禁莞尔,这分明是中了"梁毒"。

如今想来,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常常始于他人的评价。就像儿时听长辈说某个邻居不好,便也觉得那人可憎。直到亲自接触,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梁实秋于我,就是这样一个从"道听途说"到"相见恨晚"的过程。

现在每当我翻开《雅舍小品》,总忍不住感慨:文学的世界本该百花齐放。鲁迅的尖锐是一种美,梁实秋的闲适又何尝不是?只是我们常常要走过很长的路,才能懂得欣赏不同的风景。

这本放在床头的书已经翻得有些旧了。夜深人静时,随手读上几段,仿佛在与一位历经沧桑却依然幽默的长者对话。这样的阅读,不是功课,而是享受。我想,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能穿越时光的尘埃,让不同时代的人心灵相通。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