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传文脉、宫灯文化润童心
2025年7月13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河洛文脉・薪火相传”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在青年宫温暖开启了一场以“两汉文化与非遗宫灯传承”为主题的宣讲活动。这场活动源于实践团此前的文化探寻之旅,学子们重走总书记访龙门石窟之路,探访洛阳博物馆,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宫灯技艺,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最终将这份感悟转化为面向青少年的文化传播行动。

以少年为桥搭建传承纽带
当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带着精心筹备的宫灯文化资料和实物展品,徒步来到青年宫。非遗传承人任玉章的嘱托始终萦绕在大家心间:“非遗的传承主要还是要由青少年来干,他们为中心力量,青少年了解的多了,传承才有希望。”这句话成为团队策划此次活动的核心理念,他们将宣讲对象精准锁定为青少年群体,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活动现场,学子们设置了宫灯文化展示区,“很多家长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缺乏系统了解的渠道,”实践团成员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亲子互动的形式,让文化传承的理念在家庭中传递。”家长们纷纷驻足和孩子一起翻看两汉文化图谱,现场氛围温馨而热烈。
匠心展风采解锁宫灯密码
宣讲活动正式开始。精美的主题海报和宫灯实物一亮相,就立刻吸引了在场青少年的目光。孩子们围坐在宣讲桌前,眼神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渴望。实践团成员见状备受鼓舞,开始系统讲解非遗宫灯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学子们一边展示宫灯半成品,一边讲解其中的工艺细节,“每一根竹篾的弯曲角度,每一层灯面的粘贴力度,都凝聚着河洛人民的智慧结晶。”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举手提问,现场互动频繁而热烈。


问答燃热情传承火种初燃
宣讲活动的高潮出现在有奖竞答环节。“糊宫灯用的是什么纸?”“宫灯是什么时候再次流向民间的?”“宫灯一般是什么形状?”面对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在实践团成员的引导下,孩子们不仅准确回答出问题,还主动分享起自己知道的传统文化小故事。当被问到“为什么要传承宫灯文化”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我一定要自己学会做宫灯,也要向你们一样给其他人讲宫灯的知识!”这句话让在场的学子们深受触动,也让大家更加明白传承的意义所在,文化传播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芽。竞答环节结束后,实践团为参与互动的孩子们赠送了糖果作为奖励。



薪火永相传青春接力前行
夕阳西下,这场充满意义的宣讲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不在惊天动地,而在点滴传递。从探寻文脉到开展宣讲,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他们表示,未来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前行,通过更多样化的形式传播两汉文化与宫灯技艺,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春力量的守护下,照亮更多人的心灵,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永恒生机。这场由青年学子主导的文化宣讲活动,不仅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了非遗文化,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河洛文脉·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传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