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莫让“花里胡哨”冲淡了教育本真
录取通知书:莫让“花里胡哨”冲淡了教育本真
每年夏季,高校录取通知书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嵌入校史文物复刻件到附带AR互动技术,从采用非遗工艺制作到附赠定制文创礼盒,录取通知书的“花样”逐年翻新。不可否认,录取通知书作为大学递给新生的第一份“名片”,承载着仪式感、文化传播与情感联结的功能,适度创新本无可厚非。但当这份“仪式感”逐渐演变为过度包装的竞赛,便值得我们反思:这样的“花里胡哨”,真的有必要吗?
过度追求录取通知书的形式创新,首先带来的是无谓的“内卷”。为了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部分学校在设计上层层加码,从材质选择到工艺复杂程度不断突破,甚至组建专门团队耗时数月打磨。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不仅让招生部门工作人员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疲惫循环,更偏离了录取通知书的核心功能——传递入学信息、寄托高校期待。当精力过度消耗在包装上,反而可能忽视了对新生更有价值的服务,比如入学指引的细致度、专业培养方案的解读深度等。
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花哨的设计往往伴随着资源的浪费。一些录取通知书采用稀有材料或复杂工艺,单份成本远超普通信函,甚至需要专门的运输和保存措施。这种“精致主义”背后,是纸张、人力、资金的多重消耗。教育的本质在于传递知识、塑造品格,当高校将有限资源倾斜于“面子工程”,难免给人以舍本逐末之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过度依赖形式创新,容易掩盖文化传播的内核。一所大学的人文底蕴,从来不是靠一份华丽的通知书就能展现的。它藏在校史馆的每一件文物里,融在课堂上的每一次思辨中,体现在校友对社会的贡献里。若将文化传播的重任完全寄托于录取通知书的“花样”,不仅难以让新生真正理解学校的精神内核,反而可能传递出“重表面轻内涵”的误导信号。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通过课程体系、校园活动、学术氛围等多渠道渗透,而非依赖一纸文书的短暂惊艳。
录取通知书的创新,应当有边界、有温度。它可以融入校史元素,让新生直观感受学校的历史积淀;可以嵌入科技互动,让年轻一代感受到大学的创新活力;也可以采用环保材料,传递绿色育人理念。但所有创新都应围绕一个核心:让新生在打开信封时,感受到的是高校的真诚与用心,而非刻意堆砌的“炫技”。
教育的魅力,终究在于其内在的厚度而非外在的光鲜。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不妨多一些克制与留白:少一点对“眼球效应”的追逐,多一点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少一些资源的虚耗,多一些对新生成长的关切。毕竟,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包装的华丽,而是一所大学沉淀百年的精神风骨,以及它对每一位新生“成人成才”的郑重承诺。 #大江干饭人# #笨鸟有话说# #笨鸟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