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守护暖童心:快乐超标!能量翻倍!
武宁县新宁镇黄塅村的夏日午后,总能听见三重“快乐密码”:村部活动室里画笔划过画纸的沙沙声,老樟树下秋千荡起的咯吱声,科普课堂上“原来如此”的惊叹声。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山河记忆 赤心逐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带着艺术课、船模拼装、科普宣传和作业辅导“组团”而来,给留守儿童的暑假注入了满格能量。
艺术课+作业辅导:笔尖流淌的陪伴与成长
“这道数学题要先算括号里的!”队员陈世楠趴在小桌上,和9岁的小杰头挨着头讲题。旁边的桌子上,队员陈缘铺开画纸,“把你们心里的家画出来吧”。孩子们立刻埋头创作,10岁的小雨用蓝色蜡笔涂满天空,画里的房子有三层,门口停着一辆大巴车——她说那是“爸爸打工回来坐的车”。而8岁的朵朵正用手指蘸着颜料,在画纸上摁出一串彩色的“小脚印”。实践团队把“辅导作业”和“艺术创作”搬进同一间活动室,让孩子们在“学”与“玩”之间自由切换。
小杰以前总躲着写作业,现在却会主动举着练习册找队员:“哥哥,这页我全做对了,能奖励我画一艘船吗?”队员们发现,把作业辅导变成“闯关游戏”——比如“算对5道题就能解锁船模零件”,孩子们的积极性明显高了。

艺术课上,实践队员们从不设“标准答案”:小雨把太阳画成绿色,队员就陪她编“外星人的太阳”故事;朵朵用蜡笔涂出黑色的海,大家就一起想象“深海里的发光鱼”。
船模+科普:小课堂里的大世界
“小工匠训练营”里,实践团队带领20余名小朋友化身“小小造船师”,从一段动画短片开始,见识从独木舟到现代航母的演变,在船模拼装活动中探索船舶奥秘,上了一堂妙趣横生的海洋知识科普课。
“这是船身,这是桅杆……”队员们分发船模零件,教孩子们一步步拼装。小杰学得最快,还能对着说明书琢磨原理。拼装时,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一串一串地往外冒:“船能走多远?”“船为什么不会沉?”“今天我们拼的船能下水开到爸爸妈妈那里去吗?”

队员们用装满水的玻璃缸做实验,把泡沫船、铝箔船一一放入,看着孩子们瞪大的眼睛解释道:“这就是浮力的魔法哦!”
“比起课本,亲手拼装更能记住船舶构造。”团队成员赵颗科说。通过“动手+讲解”模式,既能培养青少年的空间思维和协作能力,也能让海洋科普知识更易被接受。
秋千+谈心:双向成长的“心灵对话”
村里党群服务中心旁的大树下,秋千被晒得暖暖的。“再高点!再高点!”实践队员占云航和赵颗科陪10岁的壮壮一起荡秋千,这个平时沉默的男孩,只有在秋千荡到最高处时,才会大喊“我能摸到云彩啦”。

“以前觉得陪伴就是‘看着他们玩’,现在才知道,是要陪他们一起‘疯想’,让他们觉得‘任何梦想都不算离谱’。”
这场以“童心守护”为主题的关爱活动,在艺术课的颜料香、秋千的咯吱声、船模的拼装声里,让实践团队读懂:留守儿童纯净的笑脸,是最生动的“实践课”,孩子们的快乐很简单,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物质陪伴,更是用心编织的温暖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