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岐黄惠民生 青春力行践初心
2025年7月8日至11日,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青春讲堂·红色传声”理论宣讲社会实践队深入山西省忻州市,在和平东街社区、忻州市妇幼保健院、新华书店及东大街社区展开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该团队聚焦中医药服务下沉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通过系列义诊、专题调研、文化体验与嵌入式宣讲,累计服务居民逾300人次,在服务基层、印证技术适应性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7月8日,实践队首站进驻和平东街社区。全天候的义诊服务分为上下午两场。上午于社区居委会,队员们分工协作:推拿按摩组运用专业手法,重点缓解居民常见的颈肩腰腿疼痛;健康知识宣讲组借助图文展板,系统讲解夏季养生要点及实用穴位保健法;耳穴压豆体验区则直观展示了中医外治疗法的独特魅力,吸引众多居民参与体验。下午,服务延伸至和平东街社区一中小区,持续提供推拿服务。活动尾声,全体队员在居委会门前组织居民集体习练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图为队员为居民进行健康宣讲
翌日,实践队将目光投向妇幼健康领域,赴忻州市妇幼保健院专访中医科张大夫。调研围绕核心议题展开:中医适宜技术(如小儿推拿、穴位贴敷)在儿科疾病防治及孕产妇保健中的实际效能、当前基层推广中医药服务面临的机遇与瓶颈、以及“未病先防”理念在妇幼群体的落地实践。张大夫结合丰富临床实例,深入剖析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显著优势。“例如在儿科外感病中,恰当运用小儿推拿等技术,常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药物依赖,深受广泛认可。”张大夫介绍道。队员们详细记录了关于提升基层中医人才专业技能等关键性议题的讨论内容。
如图为实践队采访忻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医师
7月10日,实践场景切换至忻州市新华书店,一场面向少年儿童及家长的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在此举行。活动设计注重互动性与趣味性:队员们首先以生动语言阐释中医药基本知识及中药香囊防病驱虫的科学机理;随后,在专业指导下,参与者亲手甄选艾叶(温经散寒)、藿香(芳香化湿)等道地药材,学习配伍原则,动手缝制个性化驱蚊香囊。活动现场,亲子协作热情高涨,一件件蕴含草本清香的香囊作品在参与者手中诞生,直观传递了中医药文化的实用价值与美学意蕴。
如图为孩子们制作中药香囊
实践最后一日,团队于东大街社区开展收官义诊,继续提供推拿按摩与耳穴压豆服务。居民有序参与体验。利用服务间隙,部分队员对现场居民进行了随机访谈,聚焦其对中医药价值的认知与接受度。多位受访者明确表达了对其在慢性病调养及日常保健领域作用的肯定。“困扰多年的腰腿不适,经过几次推拿调理,感觉轻松不少,效果实在。”一位体验推拿服务的居民分享道。其他反馈也普遍认同中医药“副作用相对较小”、“整体调理效果切实”等特点。
图为实践队在东大街社区提供推拿服务
贯穿整个实践过程,队员们巧妙地将红色精神宣讲融入各项服务与互动。他们在社区义诊时讲述战争年代“红医”克服万难、采药制药救治伤员的感人事迹;在妇幼保健院访谈中探讨党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支持;在文化课堂上结合香囊制作,介绍革命根据地利用本地草药资源保障军民健康的智慧。这些精心嵌入的红色故事,使“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与“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实践中产生深刻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