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记得第一次到独城,是随父亲到那边赶集,购买猪崽子。可能那地方猪崽子比其它乡镇更为便宜吧,虽说有三十几里的山路,但还是有不少,这边的村民愿意跑远路前去购买。因时间间隔过于长远,将近四十年了!所以记忆已相当模糊,很多细节已没了多少印象。也可能那天起得实在太早,一路走来,记忆最深的就是昏暗与密林,其间要经过一条大溪。还有就是,吱吱呀呀响了一路的独轮车车轴摩擦的声音。那时的车轮还是木质构造,所以噪声很响。也是平生第一次跨过南面那道高高的山梁,打开了一个小孩记忆中,另外的新奇世界。因往南走,都是山路,路窄坡陡。上坡时需人协助拉车,所以父亲带上了自己。自己当时应该也就十几岁的年龄,一路颠簸,以尽自己的绵溥之力。
等到这一路走来,经过一个陡坡,上到坡顶,才算真正 到了独城,不远处就是集市。这时,天才朦朦亮。但市场上已相当热闹,人头攒动,传来各色嘲杂的吆喝叫卖声,其间不时传来阵阵猪崽们惊恐的叫声,这也意味着,一装买卖谈成了。待到近处一看,路边摆放着一笼笼的猪崽子。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此时,它们正惊恐的向外张望着,看着过往的行人。有的则卷缩在笼子的角落,不知所措的瑟瑟发抖,也可能是在担忧着自己茫然的未来。其间也夹杂着鸡鸭们嘲杂的尖叫……
挑猪崽也是有讲究的,看毛色是否光亮,肤色是否红嫩;看眼睛是否明亮,状态是否精神。必竟市场鱼龙,总有人把病崽子也弄到市场上售卖,于但买到了,就可能养不了多长时间,就死了 。在那时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家普通农户来说,就算是相当大的损失了。那时养猪可是一家一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还有毛猪税要上缴,也是各类家庭开支的主要指望。再说市场上买定离手,出了问题,可没有追纠谁的责任这一说法。所以挑选起来大家都比较谨慎,看自己的经验,也靠些自己的运气——
只是时间过于长久,很多情景已经忘记了。到后来,自己离开学校,在家里做了一断时间的小买卖。主要是从批发市场,进些衣帽鞋袜之类的日常用品,然后拉到附近的乡镇,各个农贸市场售卖,换取些非溥的收入。风餐露宿,起早贪黑也是有些辛苦。有时也直接推个自行车,到各个村庄,走村窜巷的直接上门服务。有时也会碰上同行,才发现苹果之类的物品并不一定都得用钞票购买,也可直接用粮食交换。原来各个乡镇的市场也并不是每天都开市,有自己特定的日子;有的三六九,有的二五八,有的一四七……刚好能衔接。只要天不下大雨,每天就得为生活而奔波。
记得有一天,上午在泉港赶完集,觉得时间有些早。于是,中午在集市上随便吃了个中午饭。下午,就到周边村子里继续售卖。那天生意还算不错,不知不觉中,天色变得昏暗起来。记得那天,天气本就阴沉,又是秋冬时节。所以白天时间短,晚得快。忙完最后一单买卖后,就急急忙忙的往家赶。必竟异地他乡,也不知到了什么地方。那时也没导航,也没手机啥的,一切只凭感觉。结果一路下来竟跑到了独城。此时,大脑中的路径才有些清晰。可是天色已能大黑,各家各户都已掌灯。虽说对路径熟悉了不少,但黑灯瞎火的还是出错了。不知不觉中,走入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转悠了好一阵子,竟然发现迷路了,也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鬼打墙。还好,当时年轻,胆子也大,并没有什么迷信思想。所以只好就地静一静,在脑海中理理思路,然后断续寻找回家的出路。
朦胧中竟趟入一片墓地,一簇簇高大的碑石耸立在密林之间。在这朦胧的黑夜之中,让谁见了,心中不由自主的,有些发毛。一些曾经听说的鬼怪故事,也跃然进入脑中,让人禁不住联想翩翩。我们这一带就是怪,特别是在一些山村,村旁总有一片密林,而有林就有墓地簇立其间,有些甚至直接嵌立在住宅之间。白天还好,见着了,也不觉得有什么异样。而晚上碰到,那感觉,就截然不同,少不了阴森与神秘感。遇见此类场景,只好让自己近量镇静些,不要胡思乱想。不过还好,此时此刻心中终于豁然了些,发现了出路。顺着林边墓地,旁边有一小路,一直往北走,几百米的样子,终于上了正路。刚才汹涌的心境,此刻才真正的平静了下来!那天到家时,已然是半夜了,又累又饿的,所以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或许人到了一定年龄,在闲暇时间,总容易回忆起住事。回味起年青时的坎坷与心酸,又或称之为努力与奋斗;但不管怎么样,每当想起那沉浸在细雨烟云间的古老村庄,幽深湿滑的石板小巷,纵横交错的乡野小路,就象是一条条通往往昔记忆的神精脉络,把今天与过往联络起来,激起緾绵的思绪。又或幻化成梦境的种子,时刻敲打着今天的灵魂。记起当年邻居老嬷,时常谈起的鄢长子,提及他一丈高的神像和他能装一斗大豆的官帽。对于年幼的自己来说,那就是神奇的回味。于是总有一种需前去瞻仰的冲动,后来又听说是什么奸佞,宫祠神像尽已被毁,成了人们谈论的禁忌,所以结果就不了了知了。可不管怎样,最终都成了故事与神奇,就象那晚的黑夜与密林一样,总能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