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份乡音,都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和声
为倡导使用文明规范语言,营造“人人学普通话、处处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近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志愿者在赣州市信丰县安西镇文体广场,一场以 “乡音连四海,普语通未来”为主题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志愿者们不仅精心准备了普通话知识宣讲,向当地居民普及普通话的重要性、发音技巧等内容,还深入到街头巷尾、农户家中,细致走访调研当地的语言使用现状。他们始终秉持着“点对点沟通、心连心服务”的目标,希望能让普通话真正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活动中,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志愿者用标准普通话为老人朗诵报纸上的新闻时,他们听得聚精会神;可当放下报纸尝试与他们深入交流生活琐事、家乡变化时,,熟悉的方言立刻重新占据了对话空间。这看似平常的一幕,正是安西镇独特语言生态的生动缩影,也折射出乡村普通话推广工作的现实图景。

据了解,在安西镇的日常交流中,西南官话是群众沟通的 “主流语言”, 无论是在热闹的集市上,商贩与顾客讨价还价;还是在宁静的村落里,邻里之间嘘寒问暖;亦或是在田间地头,村民们交流农事,方言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普通话,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仍像是一位 “外来客”,徘徊在社交的边缘。即便是在文体广场这样相对开放的公共场所,居民们也鲜少主动使用普通话交流。志愿者走访发现,老一辈群体中,能听懂基础普通话的已属少数,主动开口使用者更是凤毛麟角。这种断层在青少年中虽有所缓解,但家庭与社区的日常对话仍以方言为主导,形成“学校说普通话、回家说方言”的双重语境。
语言壁垒的形成,藏着多重时代与地域密码。如今的高龄老人大多成长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多数人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普通话教育,“没机会学” 成为普遍困境;同时,封闭的生活环境与浓厚的客家方言传统,让方言成为维系社群认同的 “文化纽带”,无形中削弱了学习普通话的动力。更微妙的是心理层面 —— 老人们担心 “说不好被笑话”,年轻人觉得 “没必要刻意改口”,使得普通话推广在基层陷入 “想推难推” 的僵局。

跨越鸿沟,需要精准施策的巧劲。志愿者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将目光投向了当地的孩童。孩子们如同一张白纸,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于是,志愿者设计了一系列趣味活动,比如练习“口部操”,通过活动口腔、锻炼唇舌灵活度,帮助孩子们掌握标准发音;开展 “我是小小推普员” 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和实践中感受说普通话的乐趣和成就感。从教导孩童说普通话开始,让家庭成为最小的推普单位,志愿者鼓励孩子们回家后化身“小老师”,带动家中老人学习日常普通话用语,消除他们说普通话可能会“出丑”的顾虑。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中,消弭语言鸿沟从来不止于提升沟通效率。当安西镇的果农能用普通话向外地客商介绍“赣南脐橙甜度15°”, 讲述脐橙的种植过程、营养价值时,就能更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当老人能清晰地听懂惠农政策,明白哪些补贴自己可以申领、哪些帮扶措施自己可以享受时,就能切实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温暖,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当孩童能用标准普通话自信展望山外的世界,畅谈自己的梦想和未来时,他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也更有动力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此时,语言便不再是阻碍发展的壁垒,而将成为托举乡土向上生长的坚实力量。
正如志愿者横幅上“四海同音,万众一心”八个字所昭示的:推普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为每一份乡音插上翅膀,让方言与普通话和谐共存、相辅相成。当客家山歌的韵律与普通话的声调和谐共鸣,当田间地头的朴实交谈能顺畅连通广阔的城市市场,乡村振兴的交响乐中,必将奏响更多属于乡土中国的精彩乐章。 让每一份带着烟火气的乡音,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通往未来的和声,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