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青春践文脉传承 数字赋非遗新生
当千年皮影在萍乡的暮色中跃动,当彝族火把在云南的夜空下燃烧,当五省会馆的雕梁画栋诉说着安康的商贾往事,当七台河的冰场上划出短道速滑的青春轨迹——这个夏天,一群怀揣文化使命的青年学子,正以脚步丈量中华文脉的厚度,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萍乡皮影戏
当灯光穿透斑斓的皮影,白幕上刀光剑影、才子佳人跃然眼前,这便是萍乡皮影戏——一门用影子讲故事的古老艺术。作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赣西大地的文化密码,在光影交错间,续写着中华戏曲的千年传奇。
萍乡皮影戏始于清代同治年间,由湖南攸县传入,历经130余载风雨。从丁富如师承湘楚技艺,到第五代传人丁永发、第六代丁武父子接力,一代代艺人用刻刀与竹棍守护着这份“光影遗产”。2017年,湘东皮影戏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逐渐被世界看见。
面对现代娱乐的冲击,萍乡皮影从未停止创新。丁武等传承人将传统剧目《杨宗保破阵》与现代题材结合,创作出《怒火除新冠》《美丽乡村安全行》等新剧,甚至推出儿童版《小猪佩奇》,让古老艺术走进校园、社区。
非遗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活着的历史。 下次当你在萍乡偶遇一盏灯、一块布,不妨驻足片刻——那里,有千年技艺的呼吸,有匠人执着的温度,更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云南彝族火把节
在云南,彝族火把节热烈得如同夏日骄阳。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这个盛大节日的开场。
传说英雄赫铁拉巴战胜天神,人们举着火把庆祝胜利,从此有了火把节。节日里,古老的祭火仪式庄严肃穆,毕摩诵经,祈求平安与丰收,火在此时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 。
夜幕降临,人们手持火把,欢呼雀跃。火光映红了夜空,也映红了人们的脸庞。还有热闹的篝火晚会,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欢声笑语不断。
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独特印记,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是一场不可错过的民族文化盛宴。
安康五省会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青春风貌昂扬向上
让我们一同走近历史
走进陕西紫阳北五省会馆
这处文化瑰宝
会馆始建于乾隆末年
坐落于紫阳县向阳镇瓦房店
门口四百年的桂花树
象征着它的历史悠久
走在会馆中
仿若穿越了时空
会馆的墙壁上
鲜活的壁画跃入眼帘
在悠悠岁月中
壁画光彩依旧
《二十四孝图》在墙璧上徐徐展开
寄托着漂泊异乡的客商们
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
最核心的地方画上了
对称分布的荷花与牡丹
象征着客商们对高雅与富贵的追求
人们在财神殿许下前途坦荡的心愿
在古树挂上开心健康的祝福
踏入其中伸手就可以触摸
清代商帮的脉动
体悟传统艺术的深邃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七台河短道速滑
龙江腹地的七台河,以冰刀为笔,在岁月的冰面写下壮歌。这座不足七十万人口的城,孕育12位冰雪冠军,7枚冬奥金牌、177枚世界奖牌与16次世界纪录,是"奥运冠军之城"最璀璨的注脚。
半世纪前,孟庆余教练以信念为火,在冻土上点燃速滑微光。无冰场便借天地为馆,缺器械就以匠心锻造。四代执教者薪火相传,将煤城儿女的坚韧,淬炼成"风驰电掣、腾挪若仙"的冰上绝学。
杨扬破冰惊世,王濛霸气横绝,范可新浴火重生,这些名字在时光中熠熠生辉。冠军馆的时钟刺破苍穹,奖牌与旧物诉说着从煤烟到冰光的蜕变。
如今,少年们在冰场追逐光影,市民们拥抱疾风。短道速滑早已是城市的精神图腾——以冰为镜,照见不屈;以速为魂,镌刻永恒。
编辑:易星
视频:易星 赵悦熙 张可人 孔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