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编号:381
票数 :1
排名:362

感悟象山文化 传承文明家风

已结束

金溪虽是抚州小县,但自古人文荟萃,英才叠出。自北宋淳化三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共有224人考中文进士,636人考中文举人。自明永乐十六年,至清咸丰二年,有25人考中武进士,179人考中武举人。一个小县能产出如此多文人雅士,且历千年而不衰,其秘密就在“家风”二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治天下者,正家为先”。家风连着党风社风,关乎家运国运。家风好,则家道兴、民风淳、社风清、国运昌。鉴古观今,党员干部当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家风建设带动党风政风建设。治家之道,在正本修身,不惟科举。《礼记·学问》里记载:“齐其家,在修其身”。曾参也《大学》中有言“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何为修身?在古代,科举是士人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因此,有不少官宦之家认为,修身在科考,在承父业、振家声。但象山陆家却从未认为修身在科举,反倒在本心,在知理义。陆贺的长子、象山先生陆九渊的兄长陆九思,著有一本家训,名为《家问》。朱熹为其题序说:“《家问》所以训饬其子孙者,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陆九渊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程文之外,另有学问;科场之外,另有人生”。而后,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直率地指出“修身”在于“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作为共产党员要将好家风融入好作风,勤于“修身”,做到对党忠诚“不改其心、不移其志”;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做到心怀“国之大者”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

治家之道,在为歌寓警,清白做人。“鼓磬聚合,为歌寓警”。陆九渊兄长,陆九韶把训戒之辞编为韵语,供家人谒祖先祠唱诵。族谱中称为《梭山公每日清晨警众歌》,通俗浅白,易记易诵,告诫族人莫懒惰、莫贪婪,孝悌、勤俭:“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听听听!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听听听,早猛省!凡闻声,须有省,照自心,察前境。若方驰骛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顷,昔人五观一时领。……”在《与陈宰》中,陆九渊写道:“吾春末归自象山,瓶无储蓄,囊无留钱,不能复山。”可见,陆九渊在兄长的教诲下,一生节俭,时时、处处、事事都践行清白做人的重要理念,恪守自洁自廉的人格文化。作为共产党员更应要涵养清白做人的好家风,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守住规矩底线,增强标杆意识、自觉走在前列。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治家之道,在知行合一,发明本心。陆九韶在《家制》中指出:居家之病有七:曰笑、曰游、曰饮食、曰土木、曰争讼、曰玩好、曰惰慢,有一于此,皆能破家。其次贫薄而务周旋,丰余而尚鄙啬。事虽不同,其终之害。在陆氏长辈言传身教和家规家训熏陶下,陆门行事,多从实际工作出发,其中以陆九渊最著。陆九渊说:“吾家合族而食,每轮差子弟掌库三年。某适当其职,所学大进,这方是‘执事敬’”。同时,陆九渊一生坚持仁义礼智与孝悌思想,致力于讲学育人,教人“发明本心”,认为“人不可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为人哉?”强调做人要志向远大,“不可自暴、自弃、自屈”“人不可以自弃,义不可以少忘”。党员干部要守底线,涵养知行合一、发明本心的好家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七种居家之病,将理论与实际联合起来,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三线并行。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永远不变的初心使命,把人民至上当作坚贞不渝的工作信条,不自满、不自弃、不自屈,主动走出去、沉下去,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推动整改落实到位,工作见实见效。

用户点评
    发表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