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编号:138
票数 :1
排名:129

湖口,江湖之城江湖气

已结束

彭云帆

 

傍晚时分,站在湖口西门码头的岸边,夕阳渐渐落下,雄姿倒映在湖面中,与远处的鄱阳湖大桥和群山共同构成一幅优美的水墨画,若是有一二渔船,便成古湖口八景之一的“沙洲渔唱”。西门码头通往的是对岸梅家洲地区,此渡于1864年由时任湖口知县孙庆恒所开,如今此条水路并不繁忙,一湖清水,天高云淡,不时有三五游人来此观景,但渡船者却是寥寥,码头上一片岁月静好。但在新世纪联络鄱湖两岸的大桥通车前,这处为江西省第一大渡口,为九江联络长江下游必经之地,此片也是湖口老城最为繁华之处,通宵车水马龙,码头门庭若市,热闹景象令老湖口人至今记忆犹新。

 

在湖口县曾经最繁华之处观赏湖景,不由感叹这座小城奇特的历史命运,西门码头的曾经繁华,实际是古代湖口县重要战略地位的延续。湖口位于江西最北部,鄱阳湖东岸与长江交汇之处,是江西内河水运与长江接通的“襟喉之要”,清代《江省舆图》所注湖口:“自上、下钟山直至对江之梅家洲为江右全省门户”。从地缘上来说,湖口这种锁钥之地的地缘重要性甚至高于府城九江,毕竟九江旧城仅沿长江,而湖口却是滨江沿湖。但如此“形胜之地”的历史境遇却颇为尴尬,滨江临湖的重要地缘位置使得湖口在历史上有多次被开发的机遇,早在南宋时期,江西地方官员就曾上书朝廷建议将原设星子的南康军迁至湖口,并统辖鄱阳湖东的都昌、彭泽两县,以更好遏制航道;明清时期也多次将设在九江的钞关迁至湖口,以解决九江钞关无法征收往来于江西腹地与长江下游地区商船商税的问题;直至近代,英国人要在长江中游开设通商口岸,第一选择的也是湖口。但以上多次尝试均未成功,原因便在于湖口地势险峻,缺乏良港,又气候恶劣,风险浪恶,实在难以开发。南宋迁南康军于此的提议被时任南康知军朱熹以湖口“地势窄狭,前近大江,后逼高山”否决;明清时钞关移至湖口后,便多次发生商船屡因风浪骇发而船毁人亡的事故,又被迫迁回九江,朝廷只得在姑塘增设分关以解决漏税问题;而清末英国人亲自考察湖口,也发现此处确实地势恶劣,不适合建商埠,也将开埠地和租界选择在九江府城。

 

也正是因地势的险恶,湖口尽管处“襟喉之要”,却在古代一直难以发展成重要商埠,其定位更多是作为扼守江湖咽喉的军事要塞。但即便如此,大江大湖交汇之下立县千年,小县湖口却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江湖气质”。

 

大江万里,浩浩荡荡,奔流入海,气势磅礴,给湖口带来了开阔的格局与进取的思潮。虽古代湖口滨江地区地势险峻,未成大港巨市,但毕竟仍是万里长江上的重要节点,千帆万船,络绎不绝,联络着汉口、南京等大都会,也传递着开放进取的宏大格局与进取思潮,受此影响的湖口人从古代开始便是格局大、见识广。在1656年,曾有一批荷兰使臣在广州前往北京的途中经过湖口,根据其记载,湖口城市美丽,居民富足,第一次见到外国人竟并不畏惧,反而热情地前来围观,这种热情大气的民风令荷兰人颇为惊讶;九江开埠没多久,湖口人便迅速把握商业机遇,几乎垄断了九江城的土木两界,湖口工匠在庐山留下的洋楼别墅至今是重要文化遗产;之后,湖口街头的青年士兵便上街四处剪辫子,湖口也成为江西几乎最早剪辫的区域之一;革命思潮浓郁的湖口也是“首义之地”……气势如虹的长江,使湖口虽为小邑,却有着胸怀万里的开阔格局;虽处内陆,却有着开放进取的进步思潮。

 

鄱湖浩瀚,碧波万顷,水土富饶,鱼肥稻香,孕育了湖口深厚的底蕴与古朴的民风。与滨江一面难以开发不同,鄱阳湖沿岸的沃土则是湖口的根本所在,鄱湖富饶,将湖口哺育成鱼米之乡,而通过鄱阳湖联络吴城、南昌等地的航道,也是古代湖口最关键的经济命脉。因为鄱湖的恩惠,古代湖口农渔发达,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开发程度一向高于府内他邑,与今日湖口地小人少不同,彼时九江府五县(明清行政区划九江府仅辖德化、彭泽、湖口、瑞昌、德安五县,武宁、修水两县属于南昌府,星子、都昌、永修以及南昌安义县则组成南康府)中,无论是人口财税,城池规模,还是文教水平,进士数量,湖口均稳居五邑第二,仅次于附郭县德化,可谓人文昌盛,直至今日小县湖口在科教文化等各行各业仍是人才济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和著名剧作家王一民等英才均出此,深为湖口县人所自豪。而相比于开埠后有些洋气的九江,鄱湖哺育下的湖口也保留了更浓郁古朴的乡土文化,有着更浓郁的赣鄱水乡气质,民风也更传统古朴,当九江人做出酥糖和茶饼等精细糕点时,湖口人还是更习惯吃自家传统的板糖和米粑;节庆时,当九江人在甘棠湖畔时髦地看露天电影时,湖口人还是更喜欢听戏曲游草龙来热闹。

 

江湖交汇的交通格局,给湖口带来了多元的文化。湖口既通过鄱阳湖为全省内河航运总汇,有浓厚的赣鄱文化的刚直底色;又是长江水道上的重要联络点,有着江淮文化的温婉痕迹。在方言上,湖口不似九江城说较温婉的江淮官话,而是更刚直的昌都片赣语,但在戏曲上,湖口境内最流行的又是源于江淮地区(安徽池州)的青阳腔;在饮食上,湖口人与省内腹地一样味重嗜辣,湖口名产豆豉便源于清代来此经商的瑞州高安商人,有着浓厚赣地风格,但在吃本地特产螃蟹时,湖口人却又更爱淡雅的清蒸,颇似江淮民风。多元融合,展现出湖口的包容,也彰显了湖口的魅力。

 

而江湖锁钥的战略地位,又给湖口带来了宝贵的英雄气概,地处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多场重要战事爆发于此,使得湖口地界弥漫着浓厚的英雄之气,有着浓厚的反侵略传统。1909年,湖口人余发程到九江英租界买货时不慎撞到英国巡抚,竟被英人殴打致死,此事引发九江全城群情激奋,湖口帮尤其愤怒,要求严惩凶手。英国人为袒护凶手,污蔑余发程骚扰洋人妇女被警察制止,因突发疾病死亡。湖口的商帮强烈抗议,一方面上书各级政府和报社,控诉英人暴行,另一方面花重金请美国医生前来进行尸体解剖,证实了余发程确实因被殴致死,湖口的工人们集会募捐,专门聘请律师,要求严惩凶手。湖口帮的努力引发全国声援,各界纷纷谴责英人暴行。英国人悄悄联系希望用钱了事,也被湖口人民严词拒绝。最后当英国人袒护凶手后,庐山上的湖口土木工匠集体罢工,首先拒绝为英人建房。九江工商学各界人民也集体抵制英货,所运货物不用英船,给英国带来很大经济损失。此次由湖口人带头,全九江、江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士农工商等界一体同声为同胞申冤,团结一心的气象之前从未有过,成就了九江近代历史上的辉煌一幕。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付出巨大代价侵占湖口后,未想到湖口人民仍未放弃抵抗,湖口境内江湖志士和特工悍不畏死,在鄱阳湖布设水雷炸沉多艘日舰,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彰显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可以说,湖口是一座英雄之城。

 

 在码头旁回想湖口的人文历史,不由感叹小县亦别有乾坤。夕阳西下,从西门渡口沿湖步行到石钟山,此时夕阳已将湖面染成一片红色,江湖汇聚,两山对峙,湖光山色,尽在兹城,此景极为壮观,颇似海景,古往今来,无数名士为之震撼。尽管石钟山景区规模较小,在万里长江中仅为一山水盆景,但其面对大江大湖,却有磅礴气势,这颇似湖口特点。现代湖口的地缘人文格局变化极大,滨江地区终于得以开发,埋没千年的地缘红利得以释放,湖口摆脱旧日“糊口”恶名,成为赣北工业重镇和经济强县;鄱阳湖大桥在世纪初通行,使得湖口联络九江的交通变得空前便利,湖口人无须再对旧府城心怀敬畏却只能“望湖兴叹”;诸多铁路的通车,使得湖口人能极为便利地通往长江中下游的各大都会;众多企业的建立,也引入了诸多萍乡等地的外来居民及文化。今天的湖口,变得更方便、更发达也更时髦,但若深思,这似乎仍是“江湖气质”的延续,更通达便利的交通,承接的是湖口锁钥之地的战略地位;而萍乡等赣西外来文化的进入,也在继续为湖口的多元气质添砖加瓦。湖口不变的部分,始终在于长江鄱湖带来的开放、进取、爱乡土的气质,湖口近年的发展成就,源于地利,更源于湖口人的踏实肯干;而湖口的未来,要待天时,但终是依靠湖口人的开拓进取,千年的江湖传奇,正待续写。

用户点评
    发表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