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漫评丨被“恶犬”撕开的裂缝,需要法治来缝合
11月14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成都崇州被“恶犬”咬伤的女童已于11月13日出院。目前肝肾功能正常,身体各系统恢复顺利,伤口愈合情况良好。
这些年,烈犬伤人、亡人事件在多地频繁发生,毫不夸张地说,烈犬伤人已成为威胁公共空间安全的又一大隐患。特别是在近期新闻报道中,前有两岁多女童被“恶犬”咬伤,后有男子在社交媒体中“炫耀”市中心饲养三只禁养犬,网络舆论屡次因为一只狗而走向对立。
事件屡屡发生,网络反复争论,背后是法治的护栏扎得不牢靠。一方面,尽管许多城市都有禁养大型烈性犬的规定,针对违规饲养大型犬、烈性犬的行为,多地的举措是强制没收犬只、吊销养犬登记证、罚款等,但不少是“纸上谈兵”,要么难落实,要么落实了也缺乏约束力。加之狗主人的养犬、遛犬行为相对分散,各地普遍缺乏高效的监督渠道和手段。另一方面,对于哪些犬种可以养、哪些犬种不可以养,缺乏充分的科普教育,公众并不十分了解,更不具备精准的犬种辨识能力。
咬在身上的伤口会疗愈,但要缝合公共安全的裂缝、弥合舆论的对立,就必须勒紧法治的缰绳,扎牢法治的护栏,提升监督效力,加大对“不让养却偏要养”等任性养狗行为的惩戒痛感,让遛狗牵绳、禁养烈性犬的文明养犬行为,成为如“过马路走斑马线”一样的社会生活常识和普遍共识。
生命没有那么多“如果”,不能总在悲剧发生之后才一次次讨论“犬患”治理。惟愿这次,就是最后一次。
总策划:何宝庆
监制:张绪鸿
手绘、设计:陈紫薇、易原
编辑:张瑜
统筹:温小强
审核: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