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这个城区的循环经济缘何风生水起?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文曦 报道:盛夏,步入光大环保能源(九江)有限公司厂区,只见全封闭的垃圾输送系统正将生活垃圾源源不断地送入转化装置。厂区绿树成荫的环境与整洁的设施,颠覆了人们对垃圾处理厂的刻板印象。“我们每天处理2250吨生活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利用。”该公司总经理沈锋介绍,自2020年投产以来,通过废弃物焚烧处理,年均发电量突破3亿千瓦时,产生的蒸汽通过专用管网为周边8家制造企业提供能源。数据显示,该体系已累计节约标准煤38.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4万吨。
这是九江市柴桑区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作为绿色低碳转型的奋进者,柴桑区正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逻辑,重塑产业筋骨,探索一条绿色崛起的新路径。
链网共生
在柴桑区沙城工业园区,华林特钢集团庞大的产业集群引人注目。依托20家关联企业(含5家规上企业),这里形成了从废钢回收、熔炼到高端装备制造近乎零废料的钢铁循环链。“废钢经过精心筛选和重熔,性能丝毫不逊于原生料,成本却显著降低。”该集团技术负责人道出循环经济的核心价值。
不远处,威格尔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同样忙碌。废旧铝材经严格分选,投入巨型熔炼炉淬火重生。流水线上银光流淌,一块块崭新的铝合金锭鱼贯而出。“月产3000吨铝合金锭,应用于汽车、家电领域。”董事长朱美儿言语中透着自信,公司每年“吃掉”4万余吨废铝,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
而在博莱农业、光大环保等18家企业的厂房屋顶,50.09兆瓦的分布式光伏铺展,年均发电量达5009万千瓦时(折合标煤0.615万吨),为工厂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
目前,在柴桑区已汇聚循环经济企业51家,形成金属新材料(55%)、农业循环(25%)、化工、纺织、建筑材料及生活固废处理等6大产业类别。以华林特钢集群、九江循环资源集团为核心的金属板块优势凸显;江西万铜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变废为宝,礼涞生物、仙客来等企业深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龙头光大环保则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终极归宿,一张纵横交错、彼此咬合的循环产业网在柴桑区跃然而出。
技术破壁
循环经济的深度,最终由技术标尺丈量。在柴桑区,几项硬核技术正将曾经的“不可能”变为现实。
在九江礼涞农业集团的堆肥车间,农业废弃物正经历华丽蝶变。“我们自主研发的动物粪便智能堆肥发酵处理器和系列专用微生物发酵剂,获得国家专利,破解了种养分离导致的污染难题。”集团副总经理张海鹏介绍道。
通过专属发酵剂与智能堆肥处理器的配合,礼涞已处理50万头生猪粪污和500万羽蛋鸡粪污,产出20万吨有机肥。这种“养殖场+智能设备+种植基地”的闭环模式,已在全市推广,覆盖农田面积达200万亩,实现了“污染源”到“营养源”的转变。
“过去绿电上网再购回,损耗和成本都不低。”江西力源海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该公司开创的“光伏+储能”模式,通过屋顶光伏与储能柜的协同运作,实现了智能“削峰填谷”,大幅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光大环保能源(九江)有限公司建设的碳捕集CCUS项目,采用“烟气化学吸收法+低温精馏”耦合工艺,建成后每年可捕集5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其中2万吨将转化为干冰产品用于冷链物流。
同时,九江市飞灰集中处置资源化中心项目在加速推进,该项目采用“飞灰水洗+高温熔融”工艺,计划年处理2.5万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转化后的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建筑保温、矿山修复等领域。
在柴桑区,循环经济的技术革新版图持续扩展。众多在建项目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从垃圾焚烧到碳减排、危废资源化的全流程技术闭环。
管理优化
在赤湖工业园区八八九三航运大厦内,一面巨大的屏幕上光影流动——这是中科宇杰打造的“能源双碳数智平台”。它如同区域的“碳数智脑”,正在重塑传统的能源管理和生产方式。
“平台接入了20家高耗能企业的关键能耗点,数据采集精度达到分钟级。”平台负责人邹立群介绍,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实时监测、建模分析和智能诊断,系统能精准找出能耗漏洞,自动生成优化策略,助力企业平均节电率达20%-30%。
数字化的触角更延伸至生态价值的转化。目前,柴桑区正积极探索林业碳汇、湿地占补平衡交易试点,为绿水青山标定“绿色身价”。更具创新性的是“全民资源资产转化”模式,通过盘活如戴山水库周边、古村落以及港口街镇湖泊等闲置生态资源,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生态价值开发,已成功实现出让收益4.07亿元,让生态红利惠及全民,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实现路径。
带上无声流淌的“城市矿藏”,礼涞生物发酵罐中农业废弃物蝶变的沃土气息,以及“碳数智脑”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据流……这些生动的景象,共同勾勒出柴桑区循环经济的蓬勃图景。从垃圾填埋场到绿电基地,从工业废料到循环宝藏,柴桑区正以坚实的步伐,探索着一条资源永续、生态友好的绿色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