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大衣走红,年轻人不懂“时尚”?

2023-12-03 07:19 阅读
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最近,军大衣在年轻人之间走红。据极目新闻报道,一时间,有关“涨价的羽绒服把市场让给了军大衣”的话题被大家热议,不少人调侃“时尚真是个轮回”“老穿搭也开始引领新潮流”。还有人认为年轻人不懂“时尚”,似乎穿军大衣就是“老土”和“保守”的行为。

不过,从年轻网友们的反应来看,不少人对于绿色的军大衣表现出向往。首先,就是军大衣确实保暖,在寒冷的北方,裹上军大衣出门,基本不会被冻着。再者,相比各种名牌的羽绒服,军大衣的价格确实便宜,在网上,不到一百元就能买到一件军大衣。而且,不少大学生也觉得,羽绒服的清洁费比较贵,而军大衣不显脏、很耐穿。

军大衣1.jpeg?x-oss-process=style/w10

图片来源:微博

作为一种流行现象,军大衣走红,颇具舆论场上的话题性,是值得探讨的舆论热点与网络话题。不少媒体也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流行现象进行分析。

《新民周刊》在《军大衣凭啥成了抗寒顶流?》一文中指出:“人们推崇极简主义、回归真我的消费理念,越来越注重回归内心的满足感、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上来,更加偏好地方传统特色。”这种描述,其实正是不少年轻人的心里话。军大衣看似“保守”,其实是很有传统特色的服装,而且很符合年轻人对于简易生活的理解。

还有媒体从消费市场的角度来看待军大衣走红的现象。《河南日报》就在评论文章《大学生用军大衣“整顿羽绒服市场”为哪般?》中讲到:“顺应消费者心态新变化,把握品质消费新趋势,不断丰富消费场景,让再小众的需求也能被满足,用新供给催生新需求,消费自然旺起来。”

其实,“小众”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很多人以为的“小众”事物,很有可能在某些时机下成为“潮流”。年轻人本来就是创造性很强的,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对于所谓的“传统”和“小众”事物的改造能力也很强。军大衣由此得到重新重视,也符合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对于这个话题,澎湃新闻发表评论文章《劳保军大衣火了,给高价羽绒服提个醒》,一针见血地指出:“年轻人的省省省,实则是拒绝为品牌不合理的溢价埋单,更在意商品的品质与实用。他们正在重构一种身份认同,减少冲动消费,购物前三省吾身,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倒也未必一定选择军大衣。”

军大衣2.jpeg?x-oss-process=style/w10

某电商平台上售卖的军大衣

其中提到的“重构身份认同”,确实点到了问题的关键——一个大学生穿军大衣,或许是另类。而成百上千的大学生穿军大衣,就不是什么“另类群体”了,很有可能引领新的潮流。他们在穿衣的同时,也获得群体内部的互相认同与鼓励,而那些本来不理解他们的围观者,也可能会改变想法,乃至加入他们的队伍。在年轻人之间,流行的东西更容易形成一种特别的身份意识,让人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爱好与选择。

不过,有媒体并不认为这一现象能够成为“长期的文化”。《新京报》就在评论文章《羽绒服把市场让给了军大衣?不必把网络跟风当真》中指出:“像‘军大衣’这种怀旧复古风在网络表达中并不稀奇。一些年轻人穿起了军大衣,只是他们追求‘潮’的一种姿态。大学生穿着绿色的军大衣到课堂上课,固然有‘吸睛’效应,却并不标志着市场风向切换。相关话题讨论,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网络跟风,不必过于当真。”

“正观黄河评论”也在评论文章《军大衣爆火背后,不止是“买不起羽绒服”》中指出:“丰俭由人,各取所需,是适合我们多数人的消费观。不论衣着高端还是平价,只要足够防寒保暖、自我感觉舒适,就可以穿出自己的风采。如此,军大衣当然也可以有春天。”穿衣本来就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对于其他人的自由选择,也没必要妄加批评。相互尊重与包容,应该是我们对待穿衣话题的一个基本态度。

 

编辑:张瑜  审核:黄玉龙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