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头乐”退场,出行的便捷与安全不是悖论题
按照北京市相关规定,2024年1月1日起,违规电动三、四轮车不得上路行驶,不得在公共场所停放,违者将被依法查处,近两年半的过渡期正式结束。(2023年12月28日上游新闻)
“老头乐”是市场对电动三四轮车的俗称,因其无需驾照、不用上牌,价格便宜又能遮风挡雨,甚至可以多人乘坐,深受老年群体青睐,甚至被称为老年代步“神器”。这意味着,“老头乐”将就此在首都的大街小巷中消失。
硬币总有正反面。“老头乐”带给老年群体驾乘的便捷与快乐时,还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甚至是致命的风险。从技术层面看,“老头乐”成本低廉,制动、转向、碰撞等性能远低于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从管理层面看,“老头乐”到底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缺乏权威说法。“身份”认证的模糊,导致管理存在漏洞:说是非机动车吧,却飞驰于机动车道上;说是机动车,却无牌无照无保险,加之部分老人安全意识缺失,逆行、抢红灯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成为马路的隐形“杀手”。
安全是出行的基石,没有安全的前提,再多的便捷与便利,都只是沙上建塔。因此,规范电动三四轮车发展,保障老年出行安全,也是城市治理应有之义。不过,安全要保障,老人出行的需求也要被“看见”。短途旅行、外出就医、访朋问友,都涉及选择出行的问题。更何况,在目前家庭结构中,部分老人还承担了接送孩子、买菜做饭、置办采买等维系家庭运转的重要角色。可以说,如何出行,不仅关乎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烟火”。
不能让“出行难”羁绊了老年社会活动的脚步。应该来说,在规范电动三四轮车发展的同时,各地也正视、重视老年群体需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就以北京为例,不仅设置了两年过渡期,给予老人一定时间选择合理出行方式,也在“禁令”打响后,陆续推出了设置了助老打车点、优化公交路线等措施,尽可行推出满足老年群体出行的替代方案。不过,相对庞大的老年群体,这些替代方案并不能完全满足群体所需。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老年群体居住地点多面广,公共服务相对来说不是很完善,禁止电动三四轮车后,老人如何安全、快捷出行,更是一道难题。
老人群体出行的便捷与安全不是悖论题,也不该成为悖论题。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面对有着庞大的老年出行需求,市场必定会做出积极反应,加快市场研发,加速技术迭代更新,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推出安全性能更高、体验感更好的代步车。但我们也应看到解决老年出行问题,是一项系统管理工程,需要多个部门把老年出行的问题时刻放在心上,加强联动、通力协作,把工作想在前头、做在前头,着力在规范老年代步车生产技术标准,优化老年人考证门槛,加大违法惩处提升老年群体交通意识等方面下功夫,致力打通困扰老龄人群出行的梗阻,从细节处助力老龄人群的日常出行。(上饶广丰 徐卫清)
编辑:徐楫越
校对:刘晨东
审核:曹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