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车厢,“静”到什么程度合适?
“出于好奇选了静音车厢,本来还以为是高科技,车厢里面有特殊材料可以吸音。坐上以后才发现是纯人工静音。”近日,有网友分享了自己乘坐高铁静音车厢的经历。这种看似段子的说法,引发关注,“坐高铁由于好奇选了静音车厢”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在于“好奇”:静音车厢,是要求旅客静音到何种程度?是不允许大声说话,还是真如网友所说完全不让人说话、一开口就会被制止?要知道,这两种不同的管理尺度,带给旅客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12306客服人员回应,旅客进入静音车厢后,就需要遵守相关的静音规定,包括“旅客之间要避免互相交谈”。但另一名客服人员则表示,如果有乘客在静音车厢内大声喧哗,工作人员会上前劝阻。多次劝说无果的,工作人员可能会采取“强制措施”,引导乘客前往非静音车厢。
综合这两种回应,比较合理的推测是,旅客小声说话时,可能被劝阻,只是劝阻的方式比较“温柔”;一旦声量过大,劝阻就会“上强度”,严重者会被带离静音车厢。
由此带来的舆论分歧,是可以预见的。支持者认为,静音车厢就应该绝对禁声,旅客买了静音车厢的票就等于认同这一规则,也应做到坐车全程不说话,否则可以买普通车厢车票。也有人认为,哪怕是静音车厢,完全不让人说话是矫枉过正,也不近情理;旅客正常声量的交谈应当被允许,被禁止的应当是大声喧哗。
近几年来,发生于高铁上的纷争矛盾屡屡登上新闻或热搜,很多就是因为小孩哭闹、成年人大声喧哗,或者声音外放,有些甚至上升到刑事案件的程度。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对这些不文明行为只能妥协、忍受,但心里又实在憋屈、郁闷,人们希望在旅途中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不被他人打扰。
早在2020年,铁路部门就开始试点过静音车厢服务。2024年1月20日起,提供静音车厢服务的动车组列车又新增了35列,涉及京沪、京广、京哈、沪昆、西成等多条高铁线路。这说明,人们对静音车厢,普遍是持肯定和欢迎态度的。从管理角度看,静音车厢是铁路部门人性化、细致化服务的体现,它满足了部分乘客的多样化需求。
但现实情形显然更复杂。比如,一名宝妈称,自己女儿在静音车厢里用平板看电视,声量都被高铁运行的噪音淹没了,仍一直被乘务员提醒“把声音关小”。还有人称,自己和朋友一起买了静音车厢的车票,期间两人非常小声说话,也第一时间被制止了,结果两个人干坐了5个小时。这两名网友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旅客交谈和声音外放并不完全等同于制造噪音、影响他人,只要控制声量就能避免;绝对化地要求旅客完全不发声不合理,反而会给一些人带来新的尴尬和困扰,影响乘车体验。
需要重申的是,社会对静音车厢本身和铁路部门推出静音车厢的做法,是肯定的、支持的。静音车厢的座位价格与普通车厢相应等次的座位价格一致,也体现了“服务加量,不加价”的人文关怀。在承认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讨论进一步优化静音车厢服务才有可能,也才有意义。
针对静音车厢应该静到什么程度问题,铁路部门需要给出更明确的说法,是“完全不让人说话”还是“只要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可”,应当有一个立场鲜明的表态。只有让人们先了解规则,才谈得上遵守规则。
其次,针对带孩子的旅客、多人结伴同行的旅客等群体,可以在其购票时以醒目标识作出提醒,让旅客根据自身需求作出更好选择,避免后续尴尬或麻烦。
这些举措看似微小,但优质的管理和周到的服务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中。“以为静音车厢是高科技吸音,坐上后发现是纯人工静音”的反差感,说到底,就是信息差导致的。唯有在购票规则等前期环节中就考虑到尽可能多的情况、明确各种细则,才能打破信息差,让静音车厢真正惠及有需要的人群。
编辑:李孟玲 审核:温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