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再度引发热议!拥有无限可能的AI还能给教育带来哪些惊喜?
全国两会期间,有关人工智能(AI)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教育领域,AI技术的应用也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全国首发
2月27日,南京大学在召开的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上,发布了2024年9月面向3700余名新生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总体方案,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先河。
方案一出,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为什么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如何去发展“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
此次南京大学的“大动作”,不仅仅是“试水”,而是真正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去“拥抱”人工智能。据介绍,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满足一定条件,可以获得人工智能专业修读证书。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表示,当今世界,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已经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此次推出“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总体方案也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据悉,南京大学将建设“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以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为基础,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与伦理三个维度开展教育教学。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事实上,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布局已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谭铁牛透露,2018年,南京大学在C9高校中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发布了全国首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2年,南京大学在苏州校区新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渗透,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始关注人工智能与社会和产业发展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总体方案的出现,帮助南京大学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开展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育。
“AI助教”闪亮登场
其实,不仅仅是南京大学,不少高校与AI的互动越来越密切了。清华大学表示,自2023年秋季学期开始8门课程试点,已有5门课的智能助教系统完成开发并投入使用。这些AI助教系统不仅能够提供24小时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智能评估和反馈,还能辅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习灵感。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和学生都给出了良好的反馈。“化工热力学”的授课教师、化工系教授卢滇楠将100多篇相关文献和书籍用于垂直模型的持续训练与校准。目前,经过初步开发的该系统已经具备主动了出题与答题的功能,还能作为期末课程大作业中的辅助工具。“心智、个体与文化”授课教师、社科学院副教授钱静表示,智能助教系统不仅能生成写作评价标准,还能针对学生的写作给出具体评价,让教学模式再“升级”。
学生们也表达了对于AI助教系统的肯定。智能助教系统作为一个全天候的即时反馈平台,不仅能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还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基础知识支持。从内容准确度、结构清晰易懂度、认同程度和帮助性方面,学生们都充分感受到了智能助教系统的优势。
“心智、个体与文化” 课程智能助教展示截图(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记者还了解到,2024年清华大学将开展100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或深度介入课程,打造人工智能助教、人工智能教师,持续创新教学场景,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在北京大学,有一位特殊的助教也已经上线。北京大学介绍,这位助教“永远有耐心”,能提供高质量互动,是一个“聪明又勤奋的家伙”。这位助教就是——“Brainiac Buddy(简称BB)”,一个基于GPT-4的AI交互工程的产物。
BB登录界面(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据介绍,2023年秋季学期,“BB”启用于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董彬老师的《图像处理中的数学方法》课上。学生通过对“BB”提问,实现了对课程的预习和个性化知识库的建立。北京大学透露,未来,这位AI助教也将适用和支持更多的课程。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已启航
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与AI频频互动,中小学对于人工智能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了。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184个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形成可推广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经验,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开展。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雷军提出,要从基础理念到简单应用,全面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小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事实上,对于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早已开始发力。
作为入选184个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学校之一的上海市位育中学,2020年,在全国首创高中阶段“芯片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并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校本特色课程中的重点项目予以推进。针对有特定兴趣的学生,学校还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发现自我,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基础。
图片来源:“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对于特别突出和有兴趣的学生,学校还专门开设如《FPGA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仿真》等专项课程,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生也已经拥有了相关研究成果,并在学科类杂志上发表。
商汤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8年起,商汤科技就已经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开始布局,率先推出了《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入门》、《人工智能启蒙》等系列丛书。同时,还推出了全球领先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目前,商汤教育已把人工智能教育带给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城市,在北上广深港澳等20余城市中,覆盖了超过三千所学校。
据悉,通过这样的布局,可以把最前沿的AI技术在各行业的赋能案例转换为AI教学的项目式、实践性的课程,让孩子们寓教于地了解和探索AI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当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对人工智能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近距离感知并体验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一切身边的生活场景时,他们能够体验到未来的多样性,对于人工智能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记者 赵单)
编辑:李坚 审核:倪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