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书墙”仅仅当成一种装饰
“10米高的巨型书墙,千万不要错过打卡”“店内有镜像书墙的独特设计”“16米高的书墙给你带来《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魔法城堡的那种体验”……近年来,不少实体书店和图书馆等为吸引读者,在室内装潢上煞费苦心,设计出各种形式的“书墙”,比如“镜像书墙”“巨型书墙”“通天书墙”……
“书墙”矮的有八九米,高的有30多米。“书墙”上设有大量嵌入式的格子,格子内摆放着各种图书。每次进入书店或图书馆看到那些又高又大的“书墙”,一方面惊叹于它营造出的那种整个空间被图书充斥着的氛围感,另一方面又心生疑问:放置于“书墙”高处的那些图书如何取阅?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不止一次在不同的书店和图书馆仔细观察。结果发现,很多“书墙”上的图书并非供人取阅之用,因为通往“书墙”高处并无楼梯或电梯,如果要到“书墙”高处取书非得借助消防云梯之类的器具不可,有的“书墙”放置图书的格子外面甚至已用玻璃封死——格子里的书放进去就没打算再拿出来。那些“书墙”及“书墙”格子里的图书,不过是书店及图书馆的装饰物。
近年来,实体书店的销售额不断下降,很多书店陷入经营困境,而图书馆纸质书的借阅量也呈下降趋势,比如大学图书馆纸质书目前的借阅量大概是10年前的13%。实体书店和图书馆都面临着如何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难题。一些书店和图书馆或许希望通过打造各种又高又大又美的“书墙”来吸引读者。事实上,一些“书墙”也确实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拍照打卡。可是,人们走进书店和图书馆的目的不是打卡拍照而是阅读图书。那些高高“书墙”之上的图书,人们连摸都摸不到,又如何去阅读?建得又高又大的各种“书墙”表面看是吸引人气的“网红墙”,实际上却成为阻挡人们走近图书的“障碍墙”。
各种又高又大的“书墙”不断出现,恐怕跟一些地方在阅读空间建设上“重硬件、轻软件”的思维有关。近年来,各地为推广全民阅读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资兴建了一大批图书馆、实体书店。但如何用好这些场馆设施,如何提升服务效能,各地思考得却不够。比如,在各种“最美图书馆”“最美书店”评选中,申报者无不强调自己的馆(店)建筑有多美,但鲜少提及自己的服务做得如何。为了吸引人,各大图书馆和书店争先恐后在建筑的“颜值”上下功夫,在争相“变美”的内卷中越走越远,所以各种“书墙”随之也就越来越高、花样越来越多。
以北京为例,某家号称“来京必逛”的书店,书墙高达10多米,从一层一直延伸到5层,但上方数层几乎成了摆设,上面的大多数格子只有一本书陈列其中,封面朝外作观赏用,有的格子则成了孤零零的空格;天津某书店,以“书山”为立意进行设计,中庭的巨型白色“书墙”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虽然能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也给读者取阅图书带来了障碍;海南某书店以缥缈的云朵作为设计元素,其“书墙”被设计成触及天花板的弧形云朵,“云端”的书籍便成了高高在上、读者完全够不着的“天书”。
有人说,在图书馆和书店建那些又高又大的“书墙”是搞形式主义。这话说得可能重了些,但从实际效果看,“书墙”的确形式大于内容,因为它除了好看外,并未给读者的阅读活动带来多少便利,也并未帮书店和图书馆吸引更多读者。
公共文化建设切忌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而要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地区的特点出发,提供真正适应人民群众真实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具体到阅读这件事,书店也好,图书馆也罢,场馆(店铺)的外在建筑形式和内部装潢布局,可以好看,但更应实用;可以吸引人前来打卡,但更应留住人坐下阅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很多书店和图书馆,我们经常看到因为座椅太少,很多读者只能站着、蹲着或坐在地上阅读。与其投资不菲去建占很大空间的“书墙”,不如多提供一些座椅给读者来得实在。即便建书墙,也不能建那种把书放进去再也取不出来的“景观书墙”,而应将图书的展陈、存储、取阅等结合起来,让“书墙”发挥出最大价值。
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9%,较2022年的81.8%提升了0.1个百分点。这说明,当下人们阅读的需求依然是旺盛的。既然如此,书店也好,图书馆也罢,都应回归阅读活动本身,秉承一切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让又高又大的“书墙”回到它原本应该有的高度,让“书墙”及上面的图书不再只是书店和图书馆的装饰物,打造一个能让人随手可取图书、方便进行阅读的环境,那样的书店和图书馆才是读者心中渴望看到的样子。
编辑:李孟玲 张晴烨(实习生)审核:温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