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大新闻发布会专题解读《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
9月2日,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人大农委、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气象局、省司法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解读《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就贯彻实施《条例》回答记者的提问。
发布会由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徐力主持,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傅敏宁向与会媒体记者介绍《条例》制定的背景、立法必要性及主要内容,并与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委副主任委员喻晓社,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杨润华,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世忠,省司法厅立法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闵辉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傅敏宁指出,我省空中云水资源丰富,可开发和利用的云水资源多,自然条件优越,同时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每年不同程度发生。近年来,我省人工影响天气事业迅速发展,每年常态化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服务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生态涵养保护和修复、重大应急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频次显著增加,亟需通过地方立法对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规范,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条例》明确政府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与协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人工影响天气的相关工作。将国家关于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的最新精神纳入条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本行政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鼓励和支持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省际区域及省内跨设区的市、县协作,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公安、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气象主管机构等按职责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设备、弹药存储、运输进行监督和指导。
喻晓社表示,人工影响天气是气象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我省已出台《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现将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需要,有利于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防灾减灾救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提供坚实保障。
杨润华表示,《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具有三方面特色亮点。一是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规划和站点建设,明确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二是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实施管理,明确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程序,规范作业流程。三是压实各方安全管理职责,设立作业设备、弹药的管理、存储、运输等制度。
闵辉表示,《条例》从强化组织协调、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作业管理、加强安全保障、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规定了政府五大职责,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健全人工影响天气议事协调机制,统筹解决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大问题,加大对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年度、重大活动保障或者重大天气过程人工影响天气效益评估,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建设,以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邓世忠表示,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将始终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风险防控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体系,组织制定、完善作业人员培训、作业装备年检、弹药管理、作业信息报告、作业公告、事故处理及应急预案等制度,推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安全规范”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工作机制落地实施,强化装备弹药运输存储管理,压紧压实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控,坚持防范在前、化解在先,确保管控到点、落实到位,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事故发生。
傅敏宁表示,江西省气象部门将立足做好保障服务,重点把握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农业,做好抗旱增雨和人工防雹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筑牢生态安全防线;面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提高在高温干旱、森林火灾等突发事件中的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业务能力,重点发展高性能增雨飞机,推进作业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建设监测与作业一体化的物联网智能作业站点,建立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的人工影响天气一体化业务系统,重点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基地,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层专业队伍建设,推动江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本次新闻发布会受到中央、省内、境外及行业媒体的高度关注,中新社、农民日报、人民网、央广网、江西日报、江西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都市频道、公共农业频道、大江网、中国气象报等16家媒体20余记者参加发布会。(图/文 邓敏佳 宾振 审/张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