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漂流 书香传递之旅

2024-09-03 17:37 阅读
《中国文化报》
有形的书籍在不同城市、人群间流转,无形的文化和交流也随着它一路传递。素不相识的人们因一本书产生交集,再带着从书中得来的体会和思考,重回各自的人生轨迹。即便时过境迁,还有指尖萦绕的余香提醒着我们:养成随手阅读的好习惯,收获人生旅途的新思考,邂逅阅读中的共鸣,抑或只是享受心灵的片刻慰藉,都是独属于这场特殊旅程的馈赠。
 

携书而行 飘摇万里

 
 
一座座图书“漂流岛”连点成线,再由线及面,直到漂流的书香将整座城市浸润——这可能是许多书图书漂流活动的初衷,更是众多爱书之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被精心装饰的漂流书架  书香南京项目组供图

 
  • 胡同里弄 书香何以流动
 
“我希望能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人们从忙碌的日常中暂时跳脱出来,与文字接触,被书籍慰藉。”北京东城一条不起眼的胡同里,一扇门隔绝了东四大街十字路口的车水马龙,可能有书综合阅读空间(简称“可能有书”)的主理人赵晨坐在书屋里说出这句话时,四周安静得只听得见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和研磨咖啡的咯咯声。在他身后的书架上,摆放着种类繁多的图书。它们刚刚结束了一场漂流之旅,还带回了墙上密密麻麻贴着的读者留言。
 
今年5月,以可能有书为起点,上百本图书漂进了附近的7家商户。“这是我们第一次举办图书漂流活动,为了能触及更多受众,我们选择直接把书‘漂’给附近的商户,再辐射给他们的客人。”赵晨介绍,东四附近的胡同里有很多精品咖啡店、面包店,这些商户本身拥有一批固定的客户群体。漂流活动期间,这些商户化作一个个“漂流岛”,每个“漂流岛”上都有20本至30本图书,供来店的客人阅读。根据商户特色,每个“漂流岛”的图书品类不尽相同,并且会定期更换。
 
从可能有书向南步行约10分钟,就到了午马咖啡“漂流岛”。在这里,一本名叫《胡同里的日常》的书颇受欢迎。“客人们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选一本合眼缘的书,摄取感兴趣的信息,那种获得感足以慰藉人心。”午马咖啡的店长盛尧说。
 
“希望我们的图书漂流活动能触及更大范围。如果能有20家书店参与进来,每家书店辐射周围的10家商户,每家商户每天的客流量能有50人至100人,慢慢就能润物细无声地惠及上万人。”赵晨说。
 
一千多公里外的南京,也有一群人在街头巷尾展开图书漂流的尝试。
 
暑期来临,南京城墙博物馆迎来一批批夏令营、研学队伍,热闹非凡。在这里,一座崭新的图书漂流文化驿站刚建成不久。就在这个暑假,先后有50个图书漂流文化驿站在南京部分文博场馆、社区和经营场所建成。“走在南京街头,你总会在不经意间遇见一座图书漂流文化驿站,我们亲切地称它为市民的‘身边图书馆’。”南京广电集团书香南京项目组负责人谢小平说。
 
南京市图书漂流文化驿站项目始于2016年,由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南京广电集团联合打造,旨在打破传统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把图书零距离送到读者身边,现已发展成为南京市全民阅读文化惠民项目。截至目前,南京已连续开展12批图书漂流文化驿站集中开放活动,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以及地铁、商贸中心、文博场馆、旅游景点等公共空间打造了600个图书漂流文化驿站,免费投放漂流图书6万本,累计借阅近60万次。
 
这些驿站犹如毛细血管般渗入城市的大街小巷,将缕缕书香带到市民身旁。无须借书证和押金,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驿站上的二维码,就能把喜欢的书带回家阅读,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归还到自己附近的驿站,让书香继续漂流。

 

  • 接力漂流 从纹样到戏剧
 
随着图书漂流活动的不断推广,漂流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空间范围内,而是跨越时空阻隔,形式也越发丰富。今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就开启了一场特殊的线上图书漂流之旅。
 
来自广东的景观设计师罗女士,平时喜欢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画作。一天,她收到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发来的信息,邀请她参加一次线上图书漂流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纹样线稿书《纹画中国》为载体,由全国各地的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纹样,接力绘画或填色,完成后再将这本书“漂”给下一位接力者。
 
这是罗女士第一次参与图书漂流活动,同时也是这次漂流的第一棒。她选择的纹样是石榴花纹,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鎏金石榴花结纹银盒。隋唐时期的石榴花纹形态多样,是当时流行的纹饰之一。“我先用珠光水彩铺了底色,再用金色高光笔勾勒线条。每画下一笔我都在感叹,千百年前的工匠在细微之处也不曾怠慢。完成以后,我把这本书‘漂’给了山东的一位插画师,由她继续创作。”截至7月中旬,这本纹样线稿书已接力10余棒,踏足广东、山东、北京等地,传递中国传统纹样之美。
 
当图书漂流来到“戏剧之城”上海,文学与戏剧相遇,给广大市民带来了别样的文化体验。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活动期间,戏剧谷同步开启戏剧图书漂流活动,甄选百余本戏剧、文学、生活类图书,在静安区图书馆流动图书车、商场、剧场等城市空间发放,让读者与剧迷共享阅读之美、觅读书之趣。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各类图书漂流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风尚的形成贡献力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我国成年人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由76.3%提升到81.9%。家门口、地铁上、公园里、景区旁,哪怕行色匆忙,因一场场“漂流”,书籍唾手可得,阅读也不再遥远。
 

指尖余香 流转光阴

 
 
一本书的漂流,或许影响的人群十分有限。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坚持和努力日积月累,从一本书到一个驿站,再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慢慢营造起全民阅读的氛围
 
  • 众人拾柴 图书漂流形成良性互动
 
走进散落在南京各地的图书漂流文化驿站,会发现这些驿站十分温馨。明亮的环境、干净的书架,还有各式各样的盆栽装饰,让漂流在外的图书每到达一站,就如同来到一个被精心打理的新家。这背后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城市留下一缕书香。
 
南京市图书漂流文化驿站的运行机制是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借用社会力量,发动全民参与的共有模式。各机关、单位向辖区阅读办提出建立图书漂流文化驿站的申请,由市全民阅读办汇总后统一调配,并公布每年的布点计划,最后由书香南京项目组团队具体实施。
 
漂流在南京的6万本图书中,有的来自政府采购,有的来自机关和事业单位捐赠,还有的来自企业和市民捐赠。书香南京项目组曾做过统计,这些图书中,由政府采购的不到1万本,大部分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其中既有江苏省档案局、南京市档案局、南京出版社、大众书局等单位,也有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鲁敏,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南京作家薛冰等社会各界人士。广大市民可以把想捐赠的图书就近送到驿站。谈及社会各界力量对图书漂流文化驿站的帮助和支持,谢小平满是感动。“比如作家薛冰,他特别爱书,家里藏书上万本。平日里如果哪本书被弄破了,他都很舍不得,但他已经给漂流驿站捐赠了很多书。”
 
令项目组成员倍感欣慰的是,这么多年来,在外漂流的6万本图书基本没有遗失或损耗。“我们项目组团队只有9个人,没办法每天巡查600个点位。但在全民阅读氛围下,广大市民都能自觉爱护漂流图书,不仅及时归还,还有志愿者主动帮我们投放。一开始我们也没想到这个活动会持续那么多年,在群策群力下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图书漂流虽是一项惠民文化活动,但大家也在自发地保护这个活动,形成了良性互动。”谢小平说。
 

▲读者在可能有书“漂流岛”留下的便签  记者  丁贵梓  摄

 
  • 齐力划桨 以书为帆驶向远方
 
当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阅读推广便不再仅仅是政府行为,而是真正落到个人身上。
 
“你认为自己的经历值得,那就是幸福的。”这是一位客人写在可能有书漂流卡片上的内容,类似的卡片早已贴了满墙。谈及组织图书漂流活动的初衷,赵晨坦言,他们只是单纯地想做这件事而已,“现在的人不缺买书渠道,真正缺少的是对图书内容的判断。从写作到出版,一本好书能与读者相遇真的很不容易。在‘漂流岛’上,我希望能让更多好书出现在大家面前。”
 
“有的客人之前每周都要来咖啡店,来了以后要么刷手机,要么看着大街发呆。自从店里有了漂流书,他们放下手机,开始看书了。”听到来自“漂流岛”活动现场的反馈,赵晨真正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坐在窗边,伴着蝉鸣和绿荫看上一会儿书,哪怕只读几页,总会有那么一两句令人或欣喜或安慰的话语。就连门外的鸣笛喧嚣,都成了帮助读者专注的白噪音。在小小的咖啡店里,书香搭建起一片特殊的场域,人们以书会友,因为对某一本书、某一句话的深深共鸣而产生交流,甚至成为朋友。
 
形形色色的图书漂流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收获。
 
在过往的景观设计工作中,如何真正理解并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罗女士始终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设计行业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如果没有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把它运用到设计工作中,最后呈现的结果大概率是将一些符号进行简单叠加。虽然在设计和功能上没有大的失误,但在细节上总是不能打动自己,没有灵魂。”
 
通过参加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组织的线上图书漂流活动,罗女士对中国传统纹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给她的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她说:“之前我对纹样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只停留在图案或符号的使用上。参加了这次图书漂流活动以后,我了解到为什么不同朝代、民族会有不同的纹样表达。同样是花的纹样,有些是横平竖直的像素化组合,有些却用蜡染做出曲线条,这些都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息息相关。作为设计师,更应该主动将这些文化元素活用到实际设计中。”
 
在罗女士的影响下,她身边的朋友也渐渐对中国传统纹样产生了兴趣。他们虽不是设计行业从业者,却也会因纹样之美而流转目光,因技艺传承而收获感动。“讲好一座城市或一个民族的故事,需要有一个突破口。纹样就可以成为这个突破口,它不限年龄、行业,也不设门槛,人人都可以去欣赏、解读和传递。”罗女士说。
 
在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戏剧图书漂流活动现场,为了能得到心仪的戏剧图书,剧迷俞女士早早来到静安寺附近的漂流点,最后顺利换得一本莎士比亚的《暴风雨》。2023年,这部莎士比亚晚期作品还跟随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导演提姆·修普等人的脚步,登上中国舞台。“看了原著我才真切体会到莎士比亚用词之多、之长,阅读文字和走进剧场,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俞女士说。
 

一本漂流图书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纹画中国》,是一本纹样线稿书,老家在浙江杭州。别看我体型不大,我身上可是带着全国各地博物馆各类珍贵馆藏上的纹样,有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剔红百花图长方盘上的百花纹,还有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出土汉代云纹漆盒盖部上的云纹……
 

▲读者在书页中绘制的石榴花纹  罗女士供图

 
自今年2月起,我带着这些珍贵纹样,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旅行。
 
第一站,我来到了广东一位设计师的家里。她很喜欢我身上的唐代石榴花纹,小心翼翼地为我换上金闪闪的外衣,仿佛在通过我与千百年前的大唐工匠对话。后来,我还遇到了一位老乡插画师。她选用绿、黄、蓝三色为主色调,赋予湖南博物院藏西汉朱地彩绘棺上的龙虎纹以崭新的视觉效果。
 
就这样,过去半年间,我流转于10多位读者之手。在大家的笔下,我身上的纹样渐渐变得灵动、丰富。每一位读者在送走我之前,还会留下一段寄语:“中国传统纹样是如此大气精美,每一张每一页都值得反复欣赏。”“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到这次图书漂流活动中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各个角落。”我不会忘记每位读者初见我和这些寄语时,眼神中流露出的惊喜与感动。
 
当我完成这段旅程,我将带着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精心绘制的纹样重回故乡。希望与我的这次短暂相遇,能给他们留下一段美好记忆,并把中国传统纹样的故事讲述给更多人。
 

图书漂流“小传”

 
 
图书漂流,源于20世纪60年代欧洲一种名为“好书共享”的公益性阅读方式。读者将闲置书籍标记后投放至公园长椅、咖啡馆等场所,无押金、无限期任由陌生人拾取与阅读,拾取人阅读完后再以同样的方式投放,等待下一位有缘人。图书漂流可以被视为一本书的旅行,由“人—书—人”构成新的社交网络。
 
21世纪初,图书漂流在国内兴起并陆续在多座城市开展。发展至今,图书漂流活动的参与主体越发多元、形式日渐丰富,成为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培养全民阅读氛围的有生力量之一。(丁贵梓)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