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营商环境优化路径探析
王茜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优化市域营商环境的相关工作措施在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短板。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市域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加快优化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一)完善政企沟通交流渠道
相关政府部门应树立“既要亲,又要清”等理念,积极与企业对接沟通,针对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政策法规等需国家、省级层面统筹协调的问题,积极开展梳理、归类、分析工作,形成问题清单。加强问题研究力度,针对重难点问题聘请外部专家、研究团队进行分析研究、精准指导,强化政策兑现,实现助企纾困,突出化解经营主体的急难愁盼问题。
(二)加快政务服务重点领域改革
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摸排调查企业反映的重难点审批实效问题,分类分批推进,特别是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项目审批时间长、流程多等问题,重点开展业务办理流程再造。进行“一窗受理”改革,对项目审批办理环节、申请材料进行压减。实施项目“分阶段审查”,分阶段出具审查意见,大力压减项目审批时长。推进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培养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化“帮办代办”队伍。
(三)优化营商环境顶层设计
聚焦社会关注,根据服务事项类型、办理对象、办理流程等划分不同业务场景。加大跨境电商领域地方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研究力度,自上而下推动相关工作。研究制定本地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的补贴政策。以园区为重点打造企业精准服务示范标杆,结合惠企通服务平台,同步打造线上线下双平台,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充分发挥RCEP机制红利,紧盯成员国降低关税、扩大市场准入、减少壁垒等措施,为外贸企业精准推送最新政策信息,支持外贸企业加快发展。
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打造完善监管服务体系
(一)完善考评管理方式
持续完善考核的动力机制,激发干部内生动力。研究探索服务包干制,以企业为行政包干制载体,进行相应权责配置,转变服务方式。通过绩效奖励、评先评优等各种激励机制,推动干部产生更大的工作动力,激发干部主动完成工作任务。加快推动出台地方营商环境评价办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理顺营商环境评价与营商环境规划、年度行动方案和部门重点工作任务间的关系,强化营商环境评价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加强规划引领作用
加快营商环境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中长期规划,明确即期、中期、长期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加强与其他政策文件的衔接,推动工作更快更好落地。探索建立市域自主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平台,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做好养老、餐饮服务领域“综合监管一件事”省市“揭榜挂帅”改革试点工作,提高综合监管效能。优化纳税环节次数,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整治和公平竞争审查,持续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三)倾力解决企业诉求
构建诉求收集、综合研判、政策救济、权益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企业诉求化解闭环体系。严格执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持续清理整治违规乱收费问题。完善金融支持机制,推动“金融管家”试点全覆盖,立足“融智+融资”服务,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强化知识产权支撑、管理服务、转化运用和立体保护,打造政银企协调联动服务新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及压力。清理规范金融领域服务收费问题,减少经营主体投融资过程中的不合理收费。
三、提升社会信用水平,明确诚信奖惩措施
(一)优化信用信息评价功能
出台市域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建立市域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强化政务诚信,完善信息公开链条;优化政府机构失信通报、督查和府院联动机制,强化政府机构失信案件“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协调处理;强化守信激励,为守信个人及个体工商户在融资、租赁、旅游、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守信联合激励服务,给予守信主体便利和优惠。
(二)推进失信联合惩戒
实现在行政审批事项中查询使用红、黑名单。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中率先查询红、黑名单,对于红名单提供容缺受理和绿色通道,对于黑名单予以限制。探索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管理,推动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公示。推进失信联合惩戒,实施“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机制,推动跨部门、行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有序开展信用修复工作,对修复状况进行记录和更新。
(三)持续加强信用结果运用
全面推进“减证便民”,对证明材料实施“六个律”取消,最终实现“无证利民”,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以‘承诺’为凭,以‘信用’作保”的诚信体系,建立信用监管、信用联动、押金事项管理等三项机制,实行“无押金”事项清单化管理,确保实现事项押金“新不缴纳、老全退还”。通过建立信用制度、强化契约精神、完善法律法规、推进信息公开、建立奖惩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建立服务平台、强化宣传教育等措施,有效推动营商环境诚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