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丨我家住在解放路

2024-09-30 07:32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航拍井冈山市龙市镇会师桥及红四军建军广场。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歆摄


于都县解放路路标。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文斌摄


鹰潭市月湖区解放路一角。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桐摄


景德镇市珠山区解放路周边现状。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景萍摄


广昌县解放路一角。

通讯员 徐维栋摄


丰城市民在解放路商超购物。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摄


新余市渝水区城南街道解放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摄


坐落在解放街上的莲花县人民医院。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记昌摄


 

不忘初心慰先烈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歆

一条300余米的南北向道路,3分钟便可从头走到尾。

这里是井冈山市龙市镇解放路。路名“解放路”,得于新中国成立后。井冈山市关工委主任张云记得,路名的由来是为了和旁边的“会师路”相呼应。

“这块土地,见证了会师,然后迎来了解放!我们当时定路名,就是这样考虑的。”说起往事,张云仍心潮澎湃。

在解放路西侧80米,是一个平坦的广场。1928年5月4日,毛泽东率领的井冈山部队与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在此举行会师大会,正式宣布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建立,翻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新篇章。

井冈山会师21年后,1949年8月15日,宁冈县城(现龙市镇)迎来解放。1951年,14岁的张云来到宁冈中学读书。他记得,如今的解放路所在地当时“只有一些破旧的矮房子”,周围是大片田地。据《宁冈县志》记载:“街道曲折而狭窄,路面铺以卵石,街旁房屋简陋……每当大雨,街上污水漫溢,泥泞难行。”

上世纪80年代,龙市镇迎来加速建设时期,解放路进一步拓宽,周边先后建成了会师桥、井冈山会师纪念堂等,并修复了红四军建军广场,龙市商业街、农贸市场等商业区也逐渐形成。

“龙市镇是一块光荣的土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记忆。井冈山斗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此为中心巩固革命根据地,组织群众开展生产建设。这些年,我们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全力推进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龙江河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以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告慰革命先烈。”龙市镇党委书记许恒新表示。

如今,行走在龙市镇解放路上,耳畔仿佛又响起嘹亮军号声。历史在此交汇,从苦难的旧中国,到奔涌的革命铁流,从“红旗一展满地红”的全国解放,到奋进新征程的铿锵足音。此路虽短,其情却长。

我的爷爷是红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文斌

在于都,有这样一条路,叫作解放路。1949年8月13日,解放军四野48军144师32团兵分两路,夹攻于都城,击溃守城的国民党军,一路挺进泥泞的十字街,于都宣告解放。十字街因迎来胜利之师而有了胜利路之名,1966年,胜利路更名为解放路。

据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领唱钟建平回忆,他爷爷钟南斗是一个农民,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岭背镇进城卖柴时来到了十字街的何屋,在何屋房东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红军。跟随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长征后,爷爷钟南斗便一去未返、再无消息,家人最后等来的是一张烈士证明书。

1978年,钟建平成了一名文艺兵,从部队退伍后,他进入于都县公安系统工作,搬进了县公安局家属房,工作和生活都在解放路上。

钟建平介绍,30年前的解放路,商铺林立、游客如织。道路两旁,既有县检察院、公安局等机关单位,还有大众旅社、国药店、百货公司、剧团等。这个剧团就是现在合唱团的前身。街道两旁还有几栋旧居,曾经住过两位红军将士。

于都人这样说:“如果没有到解放路走一走看一看,就等于没有到过于都县城。”

如今,解放路正在进行提升改造,将要改造成一条集文旅、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文化特色街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解放路将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于都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的日子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家住梓山镇潭头村且与新中国同龄的孙观发对记者说。

“换装”不改烟火气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桐

“一条街、一栋楼、一座公园、几只猴。”生活在鹰潭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个顺口溜的。这里的“一条街”便是鹰潭市月湖区解放路。

这条路,承载着鹰潭人太多的记忆,见证着鹰潭的发展和变迁。原解放路居委会主任黄水莲告诉记者:“1949年5月5日,鹰潭解放。为庆祝解放,鹰潭镇解放路(现鹰潭市月湖区解放路)应运而生。当时解放路全长100米,宽2米,碎石路面,赵家弄是解放路最早的居民区,也是当时最具烟火气的地方。”

一条小小的解放路,承载了赵家弄社区居民郑李华的美好回忆,他说:“以前这里是小商品批发市场,道路两侧搭建棚子,里面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种百货用品,到了节假日总是人山人海。”

如今,行走在解放路上,经常可见孩子们穿梭于大街小巷,大人们闲暇时围坐在一起话家常,欢声笑语不绝入耳。70多年间,鹰潭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解放路也早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但它见证了鹰潭的发展,更融入未来的宏图。闹市中的解放路,写满了关于这座城市新老交替的变革,也记录着市井烟火。月湖区江边街道办事处赵家弄社区党委书记周鲁明介绍:“2020年月湖区对解放路深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计划,让老解放路褪去‘旧衣’换上‘新装’,既重塑了城市风貌,又留住了老街的烟火气和历史感。”

陶瓷俏销海内外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景萍 李政昊

9月5日8时许,位于景德镇市中心城区的珠山区解放路,车水马龙、人群熙攘,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如今繁华不已的解放路,是一条有故事的道路。该道路为沥青路面,长1213米、宽9米,最初名为杉树巷,1931年,景德镇人在此修筑马路,将其命名为新运路,1949年更名为解放路。

珠山区解放路饱含着许多红色记忆。1930年7月6日早晨,红军独立第1团在景德镇工人纠察队的配合下,兵分5路由马鞍山经杉树巷向城区中心推进,先后占领了国民党浮梁县政府、党部和公安局、电报局等机关,并冲进监狱,解救了300余名被关押的革命同志和无辜群众。此战经过2个多小时,解除了全部敌人的武装。

据史料记载,1949年4月29日,解放军二野5兵团17军49师解放景德镇,随后成立了人民政府,古老的景德镇迎来了新的曙光。从此,景德镇人民翻身当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人民自力更生,大兴工业,在解放路周边建起了市新华印刷厂、东风瓷厂、电机厂、匣钵厂等,企业发展欣欣向荣。曾经在东风瓷厂工作的八旬老人黄桂菊至今感到自豪,1978年,已经发展壮大的东风瓷厂,参加当年的广州春季国际贸易洽谈会,并接到大量国外订单。20世纪80年代,东风瓷厂成为景德镇陶瓷生产十强企业之一,并被列为省、市重点陶瓷生产企业。黄桂菊回忆:“当时,工人们干劲十足,每天凌晨时分的解放路上,都能看到许多刚下班的工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陶瓷企业退城进郊等原因,东风瓷厂等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或整体搬迁,逐步退出城区中心。旧址上建起了景德镇国贸陶瓷广场、金鼎商贸广场等商业体以及华阳、金鼎国际等小区,解放路修缮一新。如今的解放路周边商贸繁华、环境优美,成为人们购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当地居民方海说:“解放路镌刻着红色印记,记录着时代变迁,也承载着我们一代代人的幸福与欢笑。”

乐当信使邮万家

郭 钦

“这里以前是一片农田,旁边都是山……如今变化真大啊!”9月9日下午,刘海锋站在广昌县解放北路路口,望着面前车水马龙的街道,不禁心生感慨。

1949年9月27日,广昌县全境解放。为纪念广昌县城解放,当晚部队进城途经之路被命名为解放路。今年73岁的刘海锋,虽然未曾亲历广昌解放,但他这一辈子却与这条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68年8月,中学毕业的刘海锋坐上大货车,从解放路出发,踏上了寻梦之路。3年后,他被选派到新安邮政代办所,成为一名邮递员。

1971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天蒙蒙亮,刘海锋分拣好当天要送的报纸、杂志、挂号信后,背起被塞得满满当当的绿色肩包,动身前往下湖小学。不料刚出发不久,胃病突然发作,瘦弱的他蜷缩在路边的草地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滑落。

“先返回所里请假休息,明天再来送吧。”随行的同事劝他。

“不行!王老师特地捎口信给我,他妈妈从老家寄了一封很重要的挂号信,我不能耽误人家的大事。”刘海锋从口袋里掏出胃药,迅速服用后忍痛继续赶路……那天,原本4小时可以走完的邮路,他生生咬牙走了6小时,将信件送到王老师手里。在那个通信极不方便的年代,信件就是人们心中最深沉的期盼。

“老刘,你的快递。”说话间,刘海锋的老同事骑着电动车路过,顺手将当日邮件递到他手上。“这是我在杭州的老朋友寄过来的,两天就送到了。搁以前,起码一个星期才能收到。”刘海锋笑着说。

天色渐暗,绿树成荫的解放路依旧热闹。“现在的解放路是供人们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幸福路。”刘海锋满脸洋溢自豪。

听革命故事成长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

临近中秋,丰城市解放路上人流车流川流不息,烟火气息浓郁。市民陈晓峰在解放路住了30多年,对丰城历史文化颇有研究。他领着记者走进解放路,讲述解放路的来历。

这座千年古城曾有10座城门,从南门入城便是南头巷、北头巷。在丰城解放后不久,南头巷、北头巷改名为解放路。

1949年5月下旬,解放军4兵团13军38师、39师由抚州向丰城挺进。丰城国民党守军闻风而逃,逃至赣江西岸龙头山,企图阻击解放军渡江西进。

5月21日,丰城解放。丰城社会各界在南城门举行盛大的欢迎解放军入城仪式。陈晓峰说:“当时,有3000多名群众夹道欢迎解放军进城。”

从小在解放路上长大,陈晓峰有三件事印象深刻:一是每年要去烈士陵园祭奠36位解放军烈士,二是聆听解放军战士张石祥抗洪牺牲的事迹,三是军犬“黑虎”荣立一等战功的故事。

1949年5月25日至27日,解放军渡过赣江,先后攻打龙头山、沙子山,消灭桂系夏威兵团两个团数千人。在龙头山战斗中,解放军有36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中包括一位团长,合葬于今丰城解放南路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当时是36人的合葬大墓。”陈晓峰说,如今烈士陵园进行了改造扩容,改善了环境,每年都有大量干部群众前去瞻仰革命烈士。

谈起解放路的变迁,陈晓峰显得有些激动。他说,这些年丰城变化可大了,在解放路上设有多个政府机关,商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从以前只有六七米宽的石板路,到现在20多米宽的沥青路,丰城解放路脱胎换骨,街面整洁,绿荫如盖。随着丰城市背街小巷改造、老旧小区只拆不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解放路日新月异,百姓喜迎新生活。

土路变成主干道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

秋日的清晨,行走在新余市渝水区城南街道解放东路,一缕缕晨光透过翠绿的香樟树,将点点光斑洒落到路面,影影绰绰,意趣盎然。今年62岁的邓荣华是土生土长的新余人,在解放路上生活了大半辈子,见证了这条路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1984年,我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解放路上的纸箱厂开车。那时解放路还没有修建,厂区旁是耕地、菜园和鱼塘,只有一条土路供大家出行。”邓荣华回忆道。

1996年,为纪念新余解放,这条土路被建成长1720米、宽18米的马路,命名解放路。这条东西走向的水泥路,串起了一个个商业店铺、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成为当时城市主要的商业大街和交通主干道,撑起了新余老城区的城市脊梁,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新余人的回忆。

“我们纸箱厂在解放路上发展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后,纸箱厂从原来的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人,年产值达7000多万元,成为一家中大型集体企业,我也升级为企业车队队长。”邓荣华笑着说,“2005年,单位开始集资建房,于是我在解放路上有了自己的房子。这条路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我与它朝夕相处了40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解放路经历了多次改造,从原来的土路到水泥路,再升级为沥青路,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提升,临街老旧小区改造更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也为市民创造了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现在生活在解放路,看到街道整洁干净,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心情别提有多畅快。”已是退休年纪的邓荣华,每天接送孙子、孙女上下学,照顾他们的饮食生活,忙得不亦乐乎。

医院焕发新生机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记昌

一条解放街,半座莲花城。漫长岁月里,解放街一直是莲花县城的主干道,被视为当地的政治、商业、医疗中心。其中,莲花县人民医院医疗大楼是该街的地标性建筑。“我们医院与解放街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该院原副院长严海林介绍,1934年莲花县首家县立诊疗所便坐落于此。后来,历次更名,至1958年定名为县人民医院。

“我1991年分到县人民医院,迄今已经在解放街上工作了34个年头。”据严海林回忆,曾经的县人民医院受基础条件限制,只能治一些小病小痛,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县人民医院不仅设备先进,更是人才济济,成为县城群众就医的首选之地。

对于县人民医院医疗条件的飞速发展,解放街的老住户文德亮深有体会。“以前医院设施简陋,碰到一些大病,拿不准、瞧不好、治不了,群众碰到疑难杂症,只能到外地就医,现在,我每年都要带家人去县人民医院体检。”他快言快语地说。

为了改善人民医院的诊疗条件,莲花县舍得真金白银,让医院焕发新的生机。“现在家门口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我们老百姓真是打心眼里高兴。”指着不远处那宽敞明亮的县人民医院大楼,文德亮笑着说。

经过改造升级,莲花县人民医院相继建成了外科大楼、内科大楼、门急诊大楼,一批批先进的医疗设施陆续投入使用,已跻身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 策    划:刘小荣 罗云羽 蒋少征 袁荣穗 张   晨

■ 责任编辑:袁   华 黄孝昱 李  滨 陈希明 舒艳秋

■ 美术编辑:刘济海 占方羽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