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成效显著!江西413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现场(郑周贇 摄)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郑周贇报道:10月13日,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在婺源县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江西着力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江西省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413个、省级传统村落157个、传统建筑2万余幢。
破解资金难题
一直以来,资金匮乏是制约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关键难题。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绪先介绍,江西坚持“多条腿走路”,探索“多元化投入”,落实政策“引”,整合资金“投”,依托信贷“融”,激活市场“筹”,鼓励村民“出”,着力解决投入难题。
通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创建、重大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申报等方式,江西省有175个中国传统村落各获得国家补助资金300万元,共计5.25亿元。抚州市、瑞金市、吉水县、婺源县、进贤县先后纳入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县),共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4亿元。
江西推动涉农资金向传统村落集中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金叠加效应。近年来,省级安排专项资金超3亿元,各市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22.39亿元。2023年文旅部门安排5000余万元支持传统村落文物保护修缮,农业农村部门投入近9000万元用于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打造特色金融产品。金溪县在全国首创‘古屋贷’,已有11.88亿元用于2000多栋传统建筑修缮;龙南市政府与人保财险签订客家围屋保险协议,为60处客家围屋提供1.93亿安全风险保障。”李绪先表示,省住建厅与省农发行建立信贷支持传统村落保护机制,鼓励以县为单位申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首批入库项目30个,拟贷金额近100亿。目前已有6个获批,批复贷款金额18.52亿元。
据统计,近年来,全省传统村落共吸引26.6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在村民出资方面,仅2024年上年度,全省传统村落村民自筹保护资金约5276.9万元,村民捐款捐资约1802.5万元。
漫步理坑村,不时能偶遇写生的学生和画家。(郑周贇 摄)
闯出活化新路
走进上饶市婺源县理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古朴而宁静的乡村画卷。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高耸,透露出浓厚的历史韵味。村中漫步,不时能偶遇写生的学生和画家。
近年来,理坑村一手抓传统建筑的修缮修复,一手抓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同时积极发展民宿、写生、电商等特色产业,吸引原住民留村、新乡贤回村、新村民进村,推动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凭借独具特色的传统风貌,理坑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学生来此写生、研学,客流量最高可达每日2000人次,村内涉旅经营户50余家,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婺源县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对传统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不是简单地作为瑰宝“供”起来,而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活”起来,实现建筑形态与发展业态有机衔接。
江西省依托特色资源,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让传统村落既能吸引“流动人”,又能长期“留住人”。全省建成“毛笔村”“白莲村”“蜜桔村”等特色产业传统村落267个,吸引回乡“新乡贤”1865人、“新村民”5250人,共有12.5万传统村落村民原地就业,全省传统村落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达28.53万元。
流坑古村大型沉浸式实景体验演出《流芳》(郑周贇 摄)
焕发文化新韵
夜幕降临,抚州市乐安县流坑古村华灯初上,平静的龙湖上雾色氤氲,美丽的光影交织,将夜空装点得如梦似幻。19时整,随着悠扬的旋律响起,大型沉浸式实景体验演出《流芳》正式拉开帷幕,带领游客开启千年穿越之旅。
流坑古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有近1100年的历史,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在不改变山水风貌、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流坑古村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多元化、社会化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据悉,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16个省份将5028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55.6万栋传统建筑,传承发展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5518个村编制了村史村志,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在10月13日举行的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要积极发展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持续开展“设计下乡”,提升建筑质量安全和居住品质。同时,要进一步突出文化传承,推动村史村志编写,让传统村落的“文化味”更浓。
记者了解到,江西通过“项目规划、包装升级、市场运营”等方式,将传统村落文化与红色文化、村规家训、农事节气、民间艺术、乡风民俗等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文化价值功能。全省有401个传统村落完成村规民约上墙,376个传统村落完成村史族谱编写。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统筹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高质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真正让传统村落活在当下、流芳千古。”李绪先表示。
编辑:吴梦婷 审核:温小强